姜大川
科技与产业的关系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科技通过产业发展获得发展资源,产业通过科技能力的提升实现产业升级,科技系统和产业系统都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科技和产业并不是顺序衔接的,中间存在一个连接阶段,需要将科研技术或成果转化为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或商品,履行这个职能的产业可称为科技产业。
我国已具有较好的科研实力,拥有众多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并形成了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但在全球科技产业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科技产业体系需进一步构建,成果转化率仍有待提高,随着我国产业能力未来的提升,能否拥有强有力的科技产业体系将会成为我国产业升级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全球化视角下的科技与产业互动
科技到产业经历了科研成果、成果转化、产业化三个发展阶段,全球产业的发展就是通过科技成果实现成果转化,一波又一波的更新迭代推动实现的,科研成果及成果转化就是科技产业范畴。
但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及经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科技到产业的发展形态具有很大差异。例如美国是通过科技来支撑产业升级发展,拥有完整的科研体系、成果转化体系(科技产业)和产业体系,从科技成果、成果转化到产业化是流畅的顺承关系。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科技和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对标国外科技前沿及“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在SCI论文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名列世界前茅。产业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快速建立了我国的工业体系,我国现已成为产业体系完备的制造业大国,在科技和产业方面拥有不可比拟的后发优势。但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产业缺乏相应的积累,目前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空心化,这使得我国科技和产业之间形成了一道隐形的鸿沟。尽管我国在若干领域形成了领先的科研成果,但在推动产业化的人才基础建设、设备材料等配套基础建设和产业基础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科技产业是衔接科技和产业的关键环节,也是产业升级的动力。从资源视角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产业的支撑分别是创造力密集资源、智力密集资源、劳动力密集资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虽然美国制造业外流,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但与之相反的是高级科技产业人才持续流入美国,其产业发展重心从劳动力密集型升级为智力密集型,分析日本、德国等科技产业强国都有高度相似的现象,制造业产业流出与智力人才持续流入,使其拥有可以不断升级产业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以及随时重建基础制造业的自信。
我国已具有较好的科研实力及众多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并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我国科技产业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全球科技产业一体化的今天,构建强有力的科技产业体系将会成为我国产业升级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正是科技产业。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既拥有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又培养出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现有的产业门类中已经很难容纳如此广泛、数量巨大且日益增长的科技人才群体,发展科技产业也是我国产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
对科技产业的认知需要做出改变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被形象地比喻成“最后一公里”,但这最后一公里的跨越需要从政策、资金、载体、人才到资本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支持。如果背后没有坚强有力的科技产业体系,从科技成果、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将不会是一个流畅的过程。
认知决定行为,科技到产业的进一步认识尤为重要。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产业需求需要多领域结合,由于缺乏将单一领域加工成多领域的制造环节(科技产业),使目前我国的科技服务陷入了资源无法准确配置的困境。同时我国科技服务业还缺乏支点,准确判断企业问题的能力不足,自然也就无法有效解决问题。从从业人员来看,科技产业本应是智力密集型领域,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但我国科技服务业目前智力密集度尚显不足。
我们要明确,科技产业不是科技服务业,更应是科技制造业,是在科研成果基础上,结合产业需求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多学科多环节问题,将成果制造成规模化的商品。可以参考生产制造企业,这个领域需要技术、生产、质检、业务、研发、设备等各个环节,才能将成果(原料)加工成商品(成品),并不是单一的科技服务业能够解决的。
科技服务业是科技产业中的一个环节,并不能代表整个科技产业,向科技服务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政策,并不能彻底解决生产力(有效成果)的供给问题。如果抱着科技服务业代表着整个科技产业的认知,科技产业肯定无法在这种认知体系下形成。科技产业需要科技制造业,这是与科研、产业化的并列阶段,而且是纽带环节,需要对现有科技服务业的认知体系进行重构,并进行一系列根本性的改变。
在科技产业构建的过程中,还存在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相协调的问题,要形成无形之手是根本,有形之手是催化剂的观念,加快科技产业建设的速度。从科技到产业的过程中,不可以有形的手过长,无形的手萎缩,导致科技围绕有形式之手聚集、寻租、畸化,从而背离市场。
类比于生产制造环节,科技产业同样需要有标准流程,甚至是作业指导书等,规范科技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并不断检视修改,提高科技生产制造能力。这些对于我国科技产业而言都是必须要加强的,会帮助我们不断修正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形成规律,避免科技服务在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遇到问题却难以解决问题,出现项目在低水平的错误上重复失败的情况。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是采用打补丁还是重启的方式对待,恰是科技制造和科技服务的核心运行差异之一。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创新体系刻不容缓
建立基于市场导向的科技产业体系刻不容缓。这是个并列于科技和产业的独立领域,可容纳大量的科技人才,下衔接产业、上衔接科研,具有自身的运行逻辑。
科技产业体系需要根植需求,不能自发而生。与科研创造关注的角度相反,这个阶段需要解决的不是创新性,而是成熟性,需要尽可能多的发现技术在应用层面上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解决潜在的问题降低技术产业化后的应用成本。这里有三点比较关键,第一,在应用场景下的技术问题解决;第二,解决问题是科技产业的工作;第三,待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
首先需要明确,科技产业不是科研创造,它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技术应用时的不顺畅问题,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对科技成果的投资是用在了科研的延续上,这本身背离了科技产业的逻辑。其次,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核心工作就是解决问题,问题都解决了才能推向产业化,如果忽视这个阶段,在成果转化中无论项目团队还是投资人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希望实验一次成功,设备一次投产,产品一次稳定,性能一次最优,可能会把本应有利于产业化的问题解决当成产业化的障碍,稍微有困难就容易放弃。第三,如果科技成果除了实验室完成的对技术领先的有限验证外,诸如客户、原料、设备、工艺等都没涉及,那产业化会遇到无穷无尽的问题,因此在科技产业中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有限的,这样才能保证一定时间内将产品投入市场,获得收益,反哺科技产业。这就从根本上意味着科技产业的出发点是满足已有产品的市场增量需求,即使是创造需求也是在现有产业能力基础上的创造,问题解决后带来客户的提升、收益的提高,这才是科技产业的动力来源。
如上所述,科技产业立足产业基础,解决产业前瞻的需求增量,通过对有限问题的解决形成收益获得反哺,并不断迭代发展形成强有力的科技产业能力,并形成对产业跨代次的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布局,结合已有的高校、院所科研能力,进行科技创造。整个过程的核心就是市场,市场的无形之手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
科技产业是衔接科技和产业的重要阶段,其质量和成熟程度直接决定了产业未来是内生型增长,还是输入型增长。我国在轨道交通、桥梁港工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科技产业能力,不断支撑上述领域的领先发展,以上领域目前主要由国家主导市场。但民用市场领域科技产业整体薄弱,要着重加强,刻不容缓,我们要尊重规律,采取科学的方式,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用空间换得持久发展的时间。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