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佳星
“真羡慕研究高血压的,一只血压计就能提升血压知晓率,糖尿病的诊断不仅要检测空腹血糖,服用75克葡萄糖后两小时后还要再测,多操作一步,血糖知晓的概率就会降低。”在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前身为世界糖尿病日)前夕,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表示,作为健康中国行动中5种重点防控的慢性病之一,检测手段的准确和简便将有利于预防和知晓我国糖尿病人群情况,为全面进行老龄社会新情况的研究奠定基础,进而推进进一步的防控工作。
多级预防网络,重点人群控制得当
“在多年的从医经验中,有的患者可以保持二三十年血糖值的稳定,而因为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诱发‘糖足’截肢等严重并发症的,几乎都是不控制的患者。”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社区医院医生刘丽艳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她管理的辖区65岁以上的常驻人口都会享受到全国的免费体检政策,体检过程中发现空腹血糖值为6.0—7.0,被称为空腹血糖受损患者,暂时无法“晋级”为糖友,却有发展的风险,社区医生会对其进行定期随访,给予非药物性的指导,建议控制体重、饮食上降糖、控制主食、增加运动。
“已经确诊的患者,被纳入档案管理,每年至少4次在社区医院免费化验血糖。”刘丽艳说,这些患者在服用药物控制的基础上,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往往可以生活如常。“明天我们也会开展宣传科普工作,一要让老百姓相信治疗更好,不要担心吃药后有副作用,血糖高的副作用更大,另一个有些老人会觉得自己七八十岁了,不能亏着自己的肚子,就要说服他们改变观念。”
通过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的工作,在刘丽艳看来,对于常驻老年人口的重点人群,如果控制得当,糖尿病是可以和谐相处的慢性病。
漏掉的“糖人”总量不小
“大数据显示,真正的看病人口在60岁以上,但发病数据已经从50岁开始‘跳’起来了,这些人并没有去看病。”宁光说。
据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最新糖尿病地图显示:中国糖尿病人群已达1.14亿,居世界首位。1.1亿“糖人”中,多级预防和干预很可能把劳动力人口漏了,而调研显示,中国糖尿病劳动力人口的大概患病率是5.1%,这意味着漏掉的“糖人”总量不小。
在2017年发布的一项对我国50多万普通人群的队列随访研究显示,在农村糖尿病患者中,酮症酸中毒和昏迷所导致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6%,而在城市糖尿病患者中的相应数据为4%。
全国范围看,这些“漏网”的患病者,使得中国的糖尿病知晓率整体水平低,治疗率低,治疗达标率低,并发症却高。
从健康中国的角度出发,宁光认为,应探索“寻找病人”的简化手段。
“确诊糖尿病人,在社区医院做不了,需要到大医院进行两次测量确诊。”刘丽艳说,但抽血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能在社区医院做。
那么,后两个手段能不能把病人找到呢?宁光表示,有研究数据显示,用空腹血糖加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找到81.5%传统方法诊断的糖尿病,应该是很好的方法。
标准化干预,探索减重之外新路径
“但也有例外,血红蛋白降低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此时用糖化血红蛋白在筛查糖尿病可能会出现问题,导致筛查指标的偏移。”宁光说,相关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以达到像测量高血压一样简便、高效、准确。
“老”社会正在逐步碰上“新”情况,例如,随着病情可控,患者年纪增大,一直认为是糖尿病“克星”的减重手段很可能对70岁以上老人不适用。有数据显示,21%的70岁以上老人出现消瘦。对于他们来说,通过降低体重来预防糖尿病已经不现实了。
“我们尝试通过基础研究建立适合现阶段国情的标准化体系,通过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管理患者,提高在糖尿病治疗上的标准化,未来或可以通过1000个MMC在中国管理1000万的糖尿病病人。”宁光表示,目前,降低糖尿病治疗费用、提高治疗达标率仍旧是我国糖尿病控制的目标,MMC的实践正在逐步探索有效路径。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