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科技资源 支撑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杨 雪
“据汤森路透(加拿大汤姆森公司与英国路透集团合并组成的商务和专业智能信息提供商)2015、2016年评出的全球地学十大前沿,我国青藏高原相关研究成果已属于前沿领域第一方阵水平。”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李新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的建成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2019年6月,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进行优化调整,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被赋予更多新的使命。据了解,这次调整组建的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基本是按学科进行分类,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是为数不多的按区域命名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对接国家重大任务——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与我国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息息相关。“因为这种重要性,青藏高原成为一个地球系统科学的天然实验室。”李新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开展各种各样的考察,长期的研究和科学积累产生了大量地学数据。如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其中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高原生长与演化,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等课题,将产生一系列海量、多元的数据。
目前,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拥有多个不同主题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资源是有活力的,体现在我们有青藏高原强大的观测网。通过自动综汇形式,几十个观测站已实现从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到入库可视化的完全自动化,每个月大约采集1000万条数据。”李新介绍,经过长期积累,团队建立了青藏高原高分辨率多源遥感数据同化系统、流域尺度水文数据同化系统,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同时,青藏高原数据规范体系已初步建立,正在制定学科内容规范,例如针对冰川、水文、生态的特定观测。
据了解,2018年数据中心的注册用户已达2.4万人,用户单位达1430家,积雪和冻融长序列产品以及近地表大气驱动数据集被大量引用,包括支持《自然》论文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大数据应用除了科学发现,还有生态保护和灾害防治,以及服务重大工程如川藏铁路等。”李新说。
下一步,如何做好数据整合集成和分析工作,将巨型数据仓库升级为大数据平台,从而突破青藏高原数据集成瓶颈、攀登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制高点、推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新范式、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是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这就涉及到如何实现青藏高原科考站网观测、遥感观测的物联综汇,从观测到一体化的科学分析和可视化,再到决策支持。”李新说。
“现在祁连山站已经实现了分布式物联观测,接下来还要逐步增加纳木错、珠峰、藏东南,未来还将再增加慕士塔格、阿里、墨脱和双湖站。另外,将来可能会有观测冰冻圈的小卫星,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特色产品,比如冰厚的数据、冻土含冰量的数据,发布出来共享。”李新说,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计划的资源汇集。他呼吁,与青藏高原相关的国家项目产生的数据,原则上应汇交到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其数据共享产生的效益归属会最大程度得到保护。
李新介绍,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开放共享与服务以在线方式为主,下载和引用情况由数据计量系统来记录。同时还建设有用户和作者间自动化交互系统,以保障数据作者的专有权益。“所有数据都是中英文双语的,我们注重英文元数据和数据实体的高质量,做到真正的国际化。”李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