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晔
过去,每到节假日抢票、电商购物节,最让人揪心的就是票还没买到网站先崩溃了,刚加入购物车却在付款页面卡住了;如今,拿着手机、面对电脑的你,都不再有这样的担心了。
10月22日,由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建设的南京超级算力中心在南京江北新区成立。“这里建成后将成为华东最大的算力中心,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响应行业用户成倍的算力需求,并构建以超级算力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中心主任刘东说。
2015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吹响了创新驱动的“集结号”:4年来,江北新区锁定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目标,朝着自主创新、自主可控方向,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向新区加速集聚的态势。
发展洼地如何脱颖而出
滔滔江水从南京穿城而过。一江之隔,南北两岸如同折叠的城市。
因为长江的限制,科研、人才、金融等要素集中于江南,游离于江北;在产业布局、城市发展等方面,江北也滞后于江南。
过去,为了带动江北发展,南京在此先后建设了多个高新区、开发区。然而,我国各类产业园区超过1.5万个,每家园区如何脱颖而出?各种冠之以大数据、智能、物联等名号的新兴园区遍地开花,园区怎样发展才能实至名归?
4年前,国务院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三区一平台”(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的建设目标提出,首当其冲的就是“自主创新先导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江北新区是承接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任务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肩负着打造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等重要使命。
“作为省、市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我们要发挥好自身区位优势,将新区打造成为推动江苏创新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说。
多措并举打造创新策源地
核心部件只有大拇指大小,仅重2.2克;它可以实时记录数十个神经元、上千个神经突触的动态信号;甚至能看见小鼠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以及患病后脑神经变化……这就是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程和平院士团队研发的独有的全景式脑功能成像体系。
进入新千年,脑科学研究成为热点。观测脑的活动,解析脑的原理,成像技术非常重要。“我国的科研装备始终跟随国外,如果在新领域用自己的设备,科研工作就有可能取得领先。”程和平院士说。
目前,已有十多个研究团队入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未来,它将成为中国脑科学计划、国际脑科学合作项目的重大科技服务平台。
在获批之初,新区就确立了以“科技—经济—科技”有效循环为创新动力的创新生态。通过“顶天立地”的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集中力量抢占创新制高点,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先后落户,为产业技术进步积累原始创新资源。
同时,强化校地深度融合,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新区聚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产业方向,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系统研究所等国内外26所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引进40名海内外院士等顶尖科学家团队。
落地融合成果转化不再难
走进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这里的工程师正在调试一款工业机器人的电机。
“我们在研制工业机器人的过程中发现,从国外进口一个电机要7000元,机器人每个关节都需要一个,极大地限制了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于是我们就研发出与国外产品相媲美的永磁无刷力矩电机,成本只需1000元。”总经理骆敏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几年前,骆敏舟还是中科院的研究员。但是他更向往广阔的产业天地,他把首个创业地选在了南京江北新区。2016年7月的一天,当他接到新区电话时,立刻放下手中碗筷,驱车200公里来到南京,当天就签订了协议。
骆敏舟领衔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完全按照新的机制运营,即场地、设备由地方政府提供,资产归属地方政府,但研究所的决策、经营和管理不受干涉。
全新的机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该所已经为省内外100多家企业提供了智能制造研发技术服务,并孵化出30多家科技型企业。
近年来,江北新区以深入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为契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全面加强与知名高校各领域合作,将江北新区的创新实践与高校教育资源有机联系。2019年上半年,新签约新型研发机构17家,备案13家,累计备案达35家,引进和孵化企业47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