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季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
字里行间
10月底,吴季先生的新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首部科幻小说《月球旅店》在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上引发热议。《月球旅店》描写了人类在阿波罗登月之后,通过商业航天的途径,采用几乎是现有技术能力如何实现到月球旅游的过程。
吴季先生是一位知名航天科学家,《月球旅店》是他写作的第一部长篇科幻作品,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这样的“硬科幻”了,它非常吸引人,有的篇章段落让我找到当年读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小说的感觉。
该书畅想的故事设定发生在21世纪中期,由中国牵头、联合世界各国开发月球旅游的故事。确切来讲,它通过具体描述一次为期六天的月球之旅,向我们展现了整个月球旅游的详细过程,读来感觉仿佛亲自到月球上走了一趟。
但是,这并不是一本旅行指南,它有着极强的技术性,仿佛是一本“月球载人飞行工程手册”。吴季先生以他长期的航天科学深厚累积,为我们讲解了月球旅游的三大系统难题:如何实现地月运输系统、通信系统和能源系统的构建。这些内容既充满想象又脚踏实地,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不厌其烦地描述了各个细节,这可不是闭门造车或仅靠读几本科普书就能写出来的。《月球旅店》好像是中国版的《天堂的喷泉》,后者是阿瑟·克拉克描绘的太空电梯。
这也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展开了对未来场景的丰富想象,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比如各国乘客搭乘旅游飞船的旅行及观感,他们与月球上归来的前一批旅客的交接,月球旅店的形状、位置、构造和颜色,“月日”和“月夜”的旅行之不同。在月夜中观看最壮观、最灿烂的地球以及其带给人的心灵震撼,月球上的两天参观活动,转运系统的分部建造场面,中转站上的装饰布置,转运飞船上的消遣方式,昆仑山上的一万五千米的通信高塔……这些大胆的想象,全部建立在深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细节之充沛到让人惊讶。
该书中涉及的知识领域众多,从科学到人文,从技术到商业,应有尽有,包括太空、航天、通信、能源、地质、工程、建筑、旅游、经贸、金融……作者逐一道来,剖析细节,深入浅出,让人沉浸在憧憬和思考之中。
正如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评价说,《月球旅店》绚丽的科幻想象建立在真实严谨的技术细节上,展示了科幻小说最本原的魅力,充满了对太空开拓的深沉的情怀。“这是我们一直期望看到的集科幻与科学传播于一体的科幻小说,开辟了科幻作品的新维度。”
该书也是作者爱国情怀的一种体现。它从一个侧面描述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国家怎样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可以上天入海、穿越星空,普通人也能到月球上去旅游。它讲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政府的作用也得以更好的发挥,这便把以前主要为国家任务服务的航天工业拓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空间。根据书中的描述,这样一个转变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正是坚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中国才得以实现自身超越,做到其他发达国家也做不到的事情。“新航天”如果能在中国发展起来,就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型大国地位的巩固,提供了一个有力引擎。
从该书中,我也看到了对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呼唤,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深度改革,这样才能把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便是那位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的航天总工肖家远,他想在退休之后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从事航天的商业开拓,这看起来是多么异想天开且大胆啊!他事业成功,本可以安享晚年,做这件事仅仅是为了再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来推动人类的发展。我理解,如果没有好的大环境,没有好的体制机制的支撑,单凭个人的努力,是难以做到的。我想,肖家远从事的非凡事业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我已看到,中国的民营商业航天在现实中崭露头角了。
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发展,仍然是合作共赢,否则月球旅游只能成为泡影。月球旅游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合作。作者在这方面的描写也十分精彩和专业,读来让人觉得,月球必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未来的一个重大试验地。
尤其值得赞许的是,这个故事充满了人文关怀,科学家的赤子之心、深厚的父女之情,还有航天人的同事、朋友之谊,都跃然纸上。王瑶的精美插画,也为文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而贯穿全书的,竟然是《小王子》这本书,它仿佛成了支撑书中人物的思想行为以及整个故事的灵魂。这样一个童话,与科技,与航天,与梦想,与生命,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温馨又热血。或许,科学的背后,根本上还是文化。我们走向太空这个最后的边疆,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眼前的一点点利益。月球旅游成为“新航天”的第一个重大目标,这个意义很大,可能比从月球上采集资源的意义还要大,我想,仅仅从月面上回望一眼地球,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大大不同了。为了梦想的燃烧,为了星辰宇宙的召唤,人类才可以一往无前。
我不禁想到鲁迅先生于一个多世纪前把科幻介绍进中国时,首译的便是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那时他在日本留学,读到了日本人翻译的西方科幻小说,十分感慨,彼时中国人对科幻知之甚少,西方人的梦已经是海底两万里和人上月球。而今可见这种“科幻梦”有着怎样的助推力量。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喜欢这本书,从而更好地认识航天领域,认识太空,更深入地了解我国航天人对未来的大胆想象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并激发出实现新梦想所需的大无畏勇气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我也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创作科幻作品,展示和激励我们的民族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