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位于余杭经济开发区的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组装超大扶梯 受访企业供图 |
从杭州余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出发向西行驶7公里,一座长约百米,相当于15层楼高的超级扶梯赫然醒目。这个为世界最深高铁站——八达岭长城站量身定制的“大家伙”,在杭州西奥电梯厂区进行的调试即将接近尾声。
“我们对此应用了10余项自主创新专利,注入‘黑匣子’、人流密度识别等智慧功能,冗余设计140多个安全监测点……”该公司执行副总裁王国卿介绍说,将“高质量”和“新制造”相结合,响应经开区从“制造”迈向“智造”号召。
以实体制造业见长,培育成长28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双足鼎立”……“制造业过时论”在这里是站不住脚的,杭州余杭经开区近日召开“新制造业计划”推进大会,决心持续推进制造产业提档、企业提效、平台提能,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和绿色改造。
余杭产业数字化首要承载地
位于余杭经开区的老板电器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的生产车间内,有一个“智慧大脑”,整个生产基地每台自动化设备上的传感器,都会将生产数据传回至信息指挥中心。
“它可以随时监控制造基地内各个角落、每个工序上的生产情况,给予操作人员随时调配订单任务的数据支持,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个工厂的柔性生产效率。”老板电器总裁助理葛皓介绍道。
作为余杭“产业数字化”的首要承载地,余杭经开区正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全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
“依托企业自主研发的‘北斗星智慧服务系统’,我们从设计、管理、制造到服务都在努力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现在造一部电梯只需6天时间。”王国卿介绍道,企业近年来投入数十亿元,开发应用CRM、ERP、MES等国际领先的工业数据系统,打造智能的电梯制造工业大脑,覆盖制造全流程的采集与追溯,促使电梯产能和生产周期实现全面加速,产能提升32%,交付周期缩短60%。
除了让企业升级技术,余杭经开区还准备从拓宽改造渠道上提升产业数字化,加强与数字工程服务机构联盟。据了解,当地已与工信部电子五所、浙江产业互联网研究院、杭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等15家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同时还积极搭建学习桥梁,组织企业参加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培训和智能制造主题沙龙等活动。
当前,余杭经开区已完成首批100家重点企业数字化排摸工作,接下来还将对43家有数字化改造需求的企业,开展深度调研和方案设计,已有多家当地企业入选国家工信部公布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从十几年前的机器换人到如今的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等建设,经开区制造企业以‘智能’为突破口,自觉做强‘产业数字化’。”余杭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制造业计划”,将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实施专项计划、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打造孵化器集群,助力千亿产业目标
9月20日,杭州市曾举办过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动员大会。
据介绍,余杭经开区此番对新计划进行推进,意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盘,围绕“增总量、优存量、促增量、提质量”目标,推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
如何让产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力?余杭经开区一直在探索新途径。
余杭经开区产业发展局局长王永忠介绍道,当地正在全力打造“双翼一廊一中心”的孵化格局。“东西两个区块分别打造生物经济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孵化器集群区,沿320国道布局‘创新大走廊’,在中央商务区打造‘创新中心’,用‘错位孵化’加‘接续孵化’,为余杭经开区继续充实产业链条。”
相比周边地区,余杭经开区将更倾向于对项目的后端孵化。据了解,当地将着力建设一批符合项目产业化需求的加速空间和适合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的园区,以吸引产业化能力强的项目和周边区块孵化成熟的项目入驻,完成最终的商品化过程。
“也就是说,一批在周边地区孵化成熟的生物经济、高端装备制造项目,今后可能会在通过评估后来到余杭经开区,完成最终的孵化投产过程,为余杭经开区打造‘未来智造城’助力。”王永忠解释道。
王永忠说,经开区提出了“443”举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做到“四大”——建设大平台、培育大产业、紧盯大项目、引育大企业,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度、资源集约度、两化融合度和产城融合度,充分发挥孵化集群的作用,为企业打上强心针。
预计到2025年,余杭经开区将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00亿元、工业增加值400亿元,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
“制造业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经开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从十几年前的机器换人到如今的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等新技术的应用,经开区制造企业以智能为突破口,自觉做强‘产业数字化’,因此‘制造业过时论’在经开区是站不住脚的。”余杭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制造业计划”,将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实施专项计划、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开展“三服务”
今年5月,余杭经开区企业行政服务中心正式运行。相关涉企事项审批单位进驻办公,以政务服务项目“快办结、优体验、全透明”为目标,向企业提供多项行政审批服务,让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
“1500万元,从向余杭经开区申请产业引导基金到最终获批,一次也没跑,事情就办下来了。”杭州微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杨清刚惊叹道,整个服务中心就像“大管家”一样。
开办企业行政服务中心,只是余杭经开区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三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近年来,余杭经开区围绕优势产业,根据产业数字化特点,搭建起多个服务平台,不断为企业“松绑”减负。
余杭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经开区出台了《关于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的通知》等文件,不仅正式成立了“三服务”小组,更明确以“2+6”“红黑榜”为主要工作内容,建立了一套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
“我们要求机关工作人员每人联系1家企业,覆盖开发区辖区内全部280余家规上企业,重点聚焦企业实际需求,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信息转送、问题解答。”该负责人表示,经开区将结合“三服务”考核指标及活动具体要求,完善走访机制,增强中小微企业覆盖,实现规模以上企业走访覆盖率及在编干部走访率达到100%,辖区内实际经营中小微企业走访达100%。
在今年3月正式启用的浙江省家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内成立的新材料研发共享技术中心,已建立7个核心实验室,致力于帮助当地企业开发、应用新型功能性家纺新材料,“共享”仪器、技术、人才资源用现成的仪器设备,还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给企业进行帮忙指导。
“导入各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结合‘三服务’活动,我们还在不断完善平台服务来引导、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该负责人表示,要以“新制造计划”为契机,推动余杭经开区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