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给国庆阅兵装备装上“安全阀”
——记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凌海风
通讯员 白兰鑫 云利孝 本报记者 张 强
苏正炼摄

周一有约

    国庆节首日,当看到所有受阅装备顺利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在现场执行阅兵装备保障信息管理任务的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凌海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已是我第4次执行大阅兵保障任务了。”凌海风笑着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记者眼前这位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女军人,是我军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知名专家。

    “阅兵看装备,装备靠保障。我们的作用,就是动态管控受阅装备的技术状况、综合管控受阅装备保障的实时情况和保障态势,为预防装备故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凌海风介绍道。

    为装备保障提供数据支撑

    在刚刚结束的国庆70周年阅兵装备保障信息管理任务中,凌海风带队进一步拓展数字化平台信息管理功能,将阅兵装备的管理工作从集中训练阶段,前推到各方队组建后的基础训练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凌海风还带队基于大数据技术,探索阅兵装备保障规律,并对历史阅兵装备保障经验进行分析;率先将军网4G手机应用到装备管理中,同时为装备保障研制出4G智能终端。

    “在此次阅兵中,我们团队研制的数字化平台,成了保障阅兵装备、实现科学管理的‘安全阀’,为实现‘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武器装备零故障、安全管理零事故’提供了技术支撑。”凌海风说。

    凌海风算是“老国庆”,她曾带队参加国庆60周年大阅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这三个重大活动。她因此被誉为4次保障大阅兵的“巾帼英雄”。

    时光回溯至20多年前。

    1997年,研究生毕业后,凌海风来到原工程兵学院(现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工程装备运用与保障教研室任教。当时,装备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在我军刚刚起步,学校在该领域的原有积累几乎为零。初出茅庐的凌海风,一入职便耕起这块“处女地”。

    装备信息化管理,并非凌海风所学专业。为满足岗位需求,她刻苦钻研,探索出一条装备信息化的新道路,为推动工程兵部队的装备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她也因此在军内小有名气。

    拿出购房金垫付项目经费

    10多年来,凌海风带领团队先后参加了4次阅兵保障工作,完成了近50个师旅团单位的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任务。但回忆起2009年首次执行阅兵装备保障任务的情形,凌海风至今激动不已。

    “2009年,那次参加阅兵装备信息化保障任务,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接受的最重大的任务,也是最严峻的挑战。当时,我们研制的系统和团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受阅部队首长和官兵的高度认可,由此更多人开始信任我们团队的技术。”凌海风说,“能为国家的盛大阅兵式贡献一份力量,这既是使命,也是光荣。”

    在国庆60周年阅兵中,为了解决资金下拨偏慢的问题,她不惜拿出自家购房资金,垫付项目经费,以确保任务完成。2017年,凌海风尚在哺乳期,爱人也因病在家休养,但她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当年的阅兵装备保障任务……

    前不久,凌海风母亲去世,在料理好后事一周后,她便毅然奔赴阅兵现场。

    执行任务期间,凌海风带领团队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完善系统功能,积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阅兵装备保障,逐步构建起了融合实时局域网络和离线终端的信息综合管理模式。

    “有困难,我们就迎着困难上,要在困难中砥砺前行,不断进步!”这是凌海风的人生格言。在她看来,搞科研,尤其需要在困难中砥砺前行的勇气。

    “每一次接受任务,对我们团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解决部队装备保障的难题,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在凌海风看来,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而她带领的科研团队由教员、博士生、研究生组成,学员的在读时间相对较短,团队人员梯队更新快,因此学员培养一直是凌海风关注的事。

    此次,凌海风团队有10名教员和研究生参与到阅兵装备保障任务中,其中有3名教员都是团队培养出的研究生,2名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江勋林和贺伟雄也主动参与到系统的研发工作中。

    截至目前,凌海风已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其研制的7种工程装备保障信息化专项设备已在部队中得到推广应用。

    虽然成绩累累,但凌海风却不敢有丝毫松懈。“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成果,将数据转化为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团队信息开发与管理水平。”她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