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扎根深山老林,她让“濒危花”结出“富民果”
本报记者 谢开飞
福建省科技特派员苏海兰(右)与承天公司技术人员在育苗基地查看七叶一枝花种子出苗情况
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我就专心做一件事:扎根闽北山区光泽县,带领当地农民种植稀缺药材七叶一枝花。”10月21日,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农艺师苏海兰代表全国数十万科特派发言时说。

    简单几句话的背后,是5年来的艰辛付出。2014年以来,苏海兰和该院中药材科技团队,以七叶一枝花为“媒”,来到闽北老区光泽县,与承天公司结缘,开出了一剂因地制宜的“良方”,让这朵“濒危之花”从几近灭绝到初步形成新产业,带动一方致富。

    全身心投入“三农”事业

    七叶一枝花是云南白药等80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具有止血、镇痛、抗炎作用。目前主要靠采集野生资源,只采不种,资源已近枯竭,在福建栽培技术和产业发展更是空白。

    2014年,光泽县承天药业集团希望福建省农科院帮助发展七叶一枝花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我作为共产党员、科技特派员,面对社会所需、企业所求、农民所盼,理应主动承担这项任务。”眼前的她满脸轻松,但事实上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不顾光泽县偏远,家中孩子年幼。苏海兰背上行囊,“抛下”家中两个年幼的女儿,领着一班技术人员,匆匆奔赴闽北山区。

    初到光泽,苏海兰发现这里的问题比想象中更困难:在这里,很多农民因为没有种植技术,又购买不适宜品种,每亩损失了好几万元。如何有效的保护七叶一枝花资源?如何精准有效的带动周边农户?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里。

    困难没有将她逼退。从2014年开始,苏海兰带领项目组成员,几乎走遍了全省各地深山老林了解七叶一枝花生长习性,多次到云南白药等基地取经,将实验室建在田间,加强七叶一枝花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创新,实施了超过300个田间试验。

    “七叶一枝花从种子到药材采收要10年,漏一项试验,可能10年研究就白做了,所以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苏海兰感叹道。

    种下致富新产业

    包好头部、穿上雨鞋、拿着木棍;白天钻山林、进大棚,晚上整理总结、做实验……

    日积月累一线实地观测,为开展七叶一枝花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苏海兰的推动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携手当地龙头企业承天集团,由其资助100万建设七叶一枝花良种繁育“母本园”。

    功夫不负有心人。见到记者时,苏海兰激动地说,目前,七叶一枝花育苗从原来需要2年且只有5%出苗率,现在6个月,就可实现超60%出苗率。

    “解决七叶一枝花‘水土不服’这个源头难题,产业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她说,今年9月27日,《七叶一枝花种苗繁育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成果评审,承天公司的七叶一枝花基地从15亩已扩建至6000多亩,经济效益预计将超过1.5亿元。

    “在我看来,科技特派员并不是简单地提供技术援助,更应该是秉承人才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一批七叶一枝花种植生产一线的‘土专家’。”苏海兰说,单寄坪、肖凤友、杨水明等当地技术能人,从不认识七叶一枝花到现在已经熟练掌握其种植管理、培训农户等多项技能,实现了持续造血,让七叶一枝花产业在光泽县真正“站稳脚跟”。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苏老师,最近七叶一枝花又发现了问题,给您发一段视频,帮忙看看这是咋了?”“苏老师,叶子出现病斑,您知道是哪里出问题了吗?”……

    点开苏海兰的微信,大多消息都是来自于她的“学生”。“我每年组织培训15次以上,每天接到农户电话或微信至少5个,全省七叶一枝花基地90%都和我有联系。”苏海兰满脸自豪。

    “长期下乡虽然又苦又累,但只要能帮到企业、农民,我心里都是甜的。”苏海兰笑着说,科技特派员有责任、有义务发挥其驻扎“前线”的优势,手把手指导农民、培训农民,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做。

    目前,在苏海兰的指导下,七叶一枝花种植户每亩从种植900株增加到5000株左右,已带动农户共种植近1万亩。“七叶一枝花这稀缺名贵药材,将成为真正的致富之花。”苏海兰说。

    “我特别荣幸能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有机会实打实为光泽群众服务。一路走来,群众对我的工作高度认可和支持。我感到既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苏海兰说,未来,将不忘初心、加倍努力,让科技之花在八闽大地更美绽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