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
周一有约
天微微亮,年过六旬的杨志德就走上沪通长江大桥建设工地,查看施工进度,进行例行水上检查,平均每天步行至少4公里。这样的工作状态,杨志德已持续了40多年。
从木工开始干起,到退休依旧奋战在工地一线,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二航局)顾问、沪通长江大桥项目经理杨志德领衔参与建造的长江大桥就达17座,多次刷新、创造世界纪录,成为业内有名的“建桥明星”。
抵押自家房产贴补项目资金
1954年,杨志德出生在安徽省广德市的一处偏远山村,挖过煤、采过矿、伐过木。1978年,杨志德从重庆航务工程学校水工专业毕业,进入中交二航局四公司,做过木工、材料员、水工。
年轻时的磨炼,培养出杨志德不怕苦、“豁得出”的个性。一次,冬天里在齐腰深的刺骨江水中,他带领工人持续操作施工一个月,落下风湿性坐骨神经痛;另一次,和同事一起抬钢轨,摔倒磕伤头部缝了7针,第二天头裹着厚棉帽依然继续干。
“做建设施工这一行,吃苦能磨炼个人品性。”杨志德说。
在土木工程领域,大型桥梁由于受力结构复杂,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参与建设大型桥梁项目,一直让杨志德魂牵梦绕。
1995年,我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梁——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杨志德出任一个标段项目部副经理,从他带领施工队进驻施工现场开始,各类难题便扑面而来。
前期工地缺水,挑来的水烧开全是鱼腥味儿。钻孔桩、钢套箱经常遇到技术难题,购置设备资金不足也拖慢施工进度。他们负责的锚体施工中,由于前期沉井施工企业工期严重拖延,负责上部结构的英国承包商声称:锚体交工耽误一天罚8万美元。
高举一杯深褐色茶水一饮而尽,杨志德扯起嗓子吆喝:“喝下去就是英雄!走下去就是胜利!”他梳理技术难题,向交通部派来的桥梁专家组专家挨个请教;资金不足,他就拿出单位加上自家房产到银行抵押贷款;他还放弃春节休息,顶着风雪24小时连续作业,硬是将8个月的工期提前了4个月完成。
江阴长江大桥通车仪式上,杨志德被请上主席台。由此,中国桥梁建设大舞台上多了一支生力军。
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杨志德先后领衔建设了润扬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上海长江大桥、泰州长江大桥、沪通长江大桥等16座长江大桥。很多桥梁业主单位点名要杨志德出任项目经理。
创新技术确保汛期平稳施工
提高效率、缩短工期,是杨志德的“绝招”。
工期为三年的润扬长江大桥,杨志德带领团队提前一年完工;建设当时世界第三大跨度斜拉桥——南京长江三桥,他们提前二十二个月建成通车。
“大桥都是公路或铁路的控制性工程,早一天建成通车,就能让群众早一天享受出行便利。”杨志德说,但提高效率、提早完工不能蛮干,必须依靠技术攻关、工艺创新。
江河汛期由于水位升高,会对桥墩等基础结构施工带来较大影响,有的桥梁项目遇到汛期只能停工。在南京长江三桥建设中,杨志德在北主塔施工时首创长江洪峰期内“无桩度汛”,实现汛期平稳施工,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施工现场,杨志德的“抠”出了名:钢筋笼支撑钢筋做成可拆装式,循环利用;工地上杜绝使用一次性塑料饭盒,减少清洁人员节约成本;交通船舶按不同时段调度综合运行,大幅提升使用率。
但争取工期提前,绝不能以降低质量标准为代价。
江阴长江大桥桥梁主塔塔冠浇筑进入尾声时,混凝土泵突然出现故障。前期浇筑的混凝土凝固,与后浇混凝土间产生缝隙。按常规,这类缝隙可按施工缝处理,但可能影响桥塔受力。
“工期耽误了可以抢回来,质量丢了还能抢回来吗?那是犯罪!”杨志德毫不犹豫组织上百名员工凿除300多立方米已浇筑的混凝土,重新浇筑。耽误的半个月工期,经他与员工一起24小时轮班连续作业最终追回,如期完工。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杨志德年复一年的付出。
儿子出生时,杨志德没能陪在爱人身边;儿子两岁时,杨志德回家,儿子对他很陌生,喊不出“爸爸”;2002年大年初三,杨志德80岁的母亲突然病倒,他驱车一百多公里赶回家乡,在老母亲床头守了一夜,第二天便又急忙回了工地……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杨志德,依旧奋战在桥梁建设一线。
“我国高速发展形成的巨大桥梁建设需求,是每一位中国桥梁建设者能够不断突破自我的舞台,更是服务公众、报效祖国的机遇。”杨志德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