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科学与文化融合 让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
——访ITER政策官员米歇尔·克雷森斯

本报记者 李 钊

    米歇尔·克雷森斯是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嘉宾中,身份比较多元的一位,他既是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开放大学教授,又是国际热核聚变组织(ITER)驻欧盟政策官员。大学学的是物理化学,毕业后却从事了科技记者工作,同时热爱科研和文学的克雷森斯在繁忙工作之余,出版了十多本科学传播专著,他最近的一本新书,讲的正是ITER。

    克雷森斯表示,“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的举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切实感受到,中国政府对科学普及和科技讯息传播也给予了很大支持”。

    率先构建科技领域的命运共同体

    谈起国际热核聚变来,克雷森斯滔滔不绝。他介绍到,“现在在ITER大家庭中有7个国家和地区成员:中国、欧洲、日本、俄罗斯、韩国、印度和美国,可以说是国际社会在科学技术合作上的全新模式”。

    在ITER这个大家庭中,没有人能够单打独斗,每个人都需要合作。“中国在这个组织里发挥了非常出色的作用。在ITER的引领带动下,越来越多国际科技合作大项目开始起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科技领域率先得到实现。”

    克雷森斯强调:“高成本的国际性问题要寻找国际性解决方案,我们要把世界上最好的点子和最好的人聚集在一起,用创新型国际合作模式,缔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应秉持科学家精神进行科学普及

    科学家们也已经意识到科学传播和普及非常重要,但需要他们更多地参与进来。克雷森斯介绍了欧洲比较好的做法——在研发项目预算里,直接预留款项用于公众宣传,让科研项目增加开放性,并鼓励科学家在科研工作之外参与科普传播。

    克雷森斯认为,要秉持科学家精神进行科普传播,“我们的目标是让科技能够更加深入人心”。而科学家精神要包括:第一,要有基本的科学知识,了解宇宙的规律,对气候变化等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第二,要有科学的方法,知道科学学科和非科学学科之间的差别;第三,要有科学的价值观,并对科学价值观给予尊重。

    科学离不开文化的土壤

    克雷森斯进一步指出,“科学离不开文化的土壤,科学和科研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而文化和文明就像巨人的大地母亲,脱离了母亲的怀抱,即使是巨人也将一事无成”。

    他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古老东方文明是一个宝藏,“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公无私和西方非常不同,无论是科研、商业,还是政治、文化,当今世界都更需要中国的这种精神”。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