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01日 星期二
乌中科技合作共赢有利于世界
斯坦尼斯拉夫·普罗卡普丘克
2017年11月21日,时任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库比夫参观中乌科技创新展,观看中国新型高铁模型。本报记者 张浩摄

科技创新70年·外评

    2017年9月,我访问了位于广州市的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

    我的到访并没有中断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在我走进他们的实验室时,专家团队继续专心研究焊接样品,这些样品是借助10千瓦激光焊接而成的。

    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广州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研究员的弗拉迪斯拉夫·哈斯金告诉我,这里有来自德国的设备,但是所有外围设备都是乌克兰专家与中国同事合作的成果。

    广州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的乌方负责人弗拉基米尔·科尔任克已经在这个城市工作了好几个年头。他积极参与联合科研和创新项目。由于其杰出贡献,不仅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还于2015年当选为广州市的荣誉市民。

    两国发展出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模式

    乌克兰自独立以来,经济情况并不理想,GDP总量仅为中国的0.2%。虽然大批乌克兰人才主要流向以色列、西欧和美国,但乌克兰与中国之间的人才交流,已经发展出了在两国境内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的模式,这符合乌克兰的利益。目前中国山东省已建成六家、广东省建成两家这样的联合研究机构。

    2018年6月6日,乌克兰教科部副部长斯特里哈率团出席了在山东省烟台市举行的乌中政府间合作委员会框架内的科技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斯特里哈副部长认为,这种模式的确立是“烟台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同时,这种方式和趋势也得到了中国科技主管部门的认可。

    “中国的创新速度是美国的三倍”

    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科学家在谈到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关系时,把它比作建筑的基础与建筑主体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中国人的想法,通常我们看不到基础,但建造一栋建筑物基础不可或缺,而且要牢固和强大。这也就如同基础科学的作用。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将支撑起更为强大和卓越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而基础科学研究的不足,是中国仍然在关键技术上依赖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目前,世界上近90%的现代技术创新得益于基础科学研究所取得的突破。

    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同时也取得了良好成绩: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数量增长了70%。

    为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技能专业人士,北京,上海,南京和其他地区发起了许多活动,不仅吸引了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而且还吸引了在优先领域开展前景研究的外国学生。

    中国对“某些有价值的外国专家”敞开怀抱,给予签证、经费等各种支持。特别是S1类签证,有效期为2—5年。

    从效果来看,这些刺激输入“最聪明大脑”的措施已经产生了效果。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创新速度是美国的三倍,而且中国正在瞄准越来越多的基础科学研究。”

    我想举一个例子,2017年12月,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与广东省科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签字仪式上,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副院长扎戈罗德尼院士说,联合中心的主要特点是“以注册法人形式双方开展合作,提供资金支持,进行联合科学研究,联合项目竞标,联合项目评估,以及技术监管和转让”。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廖斌指出,广东省政府已拨款1亿元人民币对该项目进行资助。

    乌克兰技术在中国快速转化是一种成功方式

    乌克兰具有强大的科技资源和发展潜力,这一点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如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国防工业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新材料和纳米技术等等。

    乌克兰科学面临的问题是,不仅要创造最佳条件以增强我们独特的科学潜力,而且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以更有效地为国家利益服务。

    在科研投资上,乌克兰和中国存在差距。在乌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鼓励乌克兰技术在中国实现快速转化是一种成功的方式。乌克兰与中国在基础科学应用技术,以及创新领域建立联合科研与创新中心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科学家是有国籍的,但科技是无国界的,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来实现共赢,有利于乌中两国,也有利于整个世界!

    (作者系乌克兰《政府信使报》记者,编译:本报驻乌克兰记者张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