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0日 星期五
“绿水青山”的保护和经营并不矛盾,院士指出——
科学经营森林才能“生绿”又“生金”
本报记者 谢开飞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河湖水域、冰川、海洋等各类群,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其主要服务功能可分解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四类。

    “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可恢复和可更新的弹性,使之能持续发挥功能,产生效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义,也是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实质内容,更是‘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应有之义。”日前,在第十九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暨人工林高效培育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沈国舫院士在会上如是说。

    如何进行人工林高效培育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文明背景下有哪些森林培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新要求?对此,沈国舫院士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

    协调好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

    如何从“两山论”的内涵,用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来支持“两山论”的践行?如何协调好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使“两山”兼得?沈国舫院士结合大量丰富、实际的案例,深刻阐述了“两山论”中所蕴含的辩证关系,系统地说明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思想基础与重要实践前提。

    据沈国舫院士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山论”共有过三段论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论述中,沈国舫院士介绍,“金山银山”指的是物质财富,包括了人民群众有较高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我们都要”,代表了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愿望。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则代表了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后在需求取向上的变化。人们愿意即使暂时牺牲一点物质利益,也愿意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表达了要限制那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产业发展,要付出足够的投入和代价来改善生态环境,人们也愿意花一定代价到有优良生态环境的地方旅游休憩。”沈国舫院士说。

    沈国舫院士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其中最重要、内容最丰富的论断,充分体现出“绿水青山”的保护和经营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两者处理好就有可能、也更有利于得到“金山银山”,而且是货真价实的“金山银山”,是健康安全的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

    科学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据了解,自然生态系统,包括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河湖水域、冰川、海洋等各类群,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其主要服务功能可分解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四类。

    沈国舫院士认为,人类依靠这些自然生态系统而生存,要科学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时还要对这些生态系统在规模、布局、组成和结构上作些调整,但都不应从根本上干扰和破坏这些生态系统。

    “要保持它们可恢复和可更新的弹性,使之能持续发挥功能、产生效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义,也是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实质内容。”沈国舫院士说,农田生态系统虽是人工生态系统,但其本质上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合并一起考虑。有时也可把城镇作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来加以分析安排。

    沈国舫院士认为,要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就要努力建造好,或修复好绿水青山,努力安排好、经营好、管理好绿水青山这个自然综合体,使它发挥好最强的功能,取得最大的效益,然后才能得到真正的金山银山。搞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是这个转变的应有之义。

    “一片以优良树种的高大乔木作为上层木的中密度复层混交成熟林,既是有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是有高经济价值和高观赏保健价值的。”沈国舫院士说,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要使其综合发挥服务功能,在优先发挥生态功能(调节、支持),产生足够生态产品的同时,还要取得一定的物质产品,产生足够的经济收益。

    实施生态保护可以有三个层次

    众所周知,在林业科学中,抚育采伐,是指对密度较大的幼、中龄林实施的一种培育措施;林分,是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而林分改造,是指对不符合经营要求的产量低、质量次的林分进行改造的综合营林措施;卫生伐,是指为维护与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而进行的抚育采伐。他认为,在当前“两山论”践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倾向问题。

    一方面,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没有明确除了建设生态屏障之外,还要把相当林区在一定时间内,恢复为可持续经营的国家储备林基地的目标,有把全林区都作为自然保护地的倾向。

    另一方面,存在单纯保护的倾向,没有明确通过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生产力的重点要求,由于害怕伐木失控,因而严格限制抚育采伐、林分改造及卫生伐的科学施行,使得抚育伐失去应有效能。

    那么,采伐森林一定会破坏林区生态环境吗?沈国舫院士的答案是:非也。“我们掌握的科学技术完全可以把采伐影响控制在很低水平,完全在森林可自然恢复的弹性限度内。”他说。

    他进而强调指出,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大项目,但要认识到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可以协调共进的,长期依靠进口木材的方向不可取。

    为此,沈国舫院士认为,实施生态保护可以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如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要禁止一切经营利用活动;而那些纳入国家公园范围的森林,则只允许适度的生态和科普旅游,禁止其他一切经营利用活动。第二是一般的防护林和森林公园,除实施保护外,可允许进行抚育间伐、卫生伐等经营活动以及防护林的更新伐(如农田防护林的更新伐)。第三是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可以允许有抚育采伐及商业性采伐,但对采伐年龄、伐区面积和采伐方式,要适当加以限制,以维持森林的生态功能发挥。

    “如果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因林制宜地确定保护的程度及经营利用的强度和方式,实施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森林经营,再加上林下经济的开发、森林旅游康养事业的发展,政府对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的均衡化和提高,那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沈国舫说。他表示,其他自然生态系统虽各有特点,但原则上的实践路径是相似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