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9月8日)
一周之“首”
全球首例iPS细胞培养角膜移植成功
日本大阪大学通过手术,成功将用他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养出的角膜组织,移植到了一名40多岁女性的左眼上,该患者因患有重度“角膜上皮干细胞衰竭症”而几乎失明。术后该患者视力得到改善,日常生活已经不受影响。团队表示,利用iPS细胞培养出的角膜组织有望带来长期治愈效果。
一周焦点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形式光波
基于英国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的开创性工作,英美科学家分析了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光与某些天然或人造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光波——季亚科诺夫—福格特波。这种光波有望在多个领域“大显身手”,比如改进用于筛选血液样本的生物传感器、开发出能更有效传输数据的光纤电路等。
一周明星
人类与病毒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图谱出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发出一种用于推断病毒蛋白质和人类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计算框架,利用该方法获取了大量关于病毒是如何感染人类的信息,并绘制出了所有已知可感染人类的病毒与其感染细胞间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图谱。该图谱能为科学界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帮助科学家获取更多的生物学信息。
“最”案现场
迄今最小加速传感器问世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高导电性纳米材料石墨烯,研制出了迄今最小的加速传感器。这一设备有望促进人体传感器和导航技术的发展,用于研制心血管疾病监测系统、超灵敏的可穿戴设备和便携式运动捕捉系统等。
前沿探索
少量信息可“摧毁”一个黑洞
想通过黑洞传递消息?那最好简明扼要一些。物理学家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特定条件下,少量信息可以穿过理论上存在的、连接着不同宇宙黑洞的虫洞。不过,只有一两个量子位信息能够穿越虫洞。因此宇宙中的先进文明也可能会创造或者操纵这种黑洞。
美分离出近八千种人体消化道菌株样本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布罗德研究所目前已分离保存了近8000种人体消化道菌株的样本,并揭示了其遗传和代谢背景。而全面和高分辨率的细菌分离物收集,则开启了机制性研究生活方式如何塑造人体肠道微生物组、新陈代谢和炎症的可能性。
技术刷新
线型机器人能在脑血管中“穿针引线”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出一种磁控线型机器人,可在脑血管等狭窄弯曲的通道中穿行自如,该成果意味着我们距离远程机器人脑部手术更近了一步,也预示着未来有更多希望在“黄金时间”内逆转脑血管堵塞,避免造成永久性脑损伤。
人工智能发掘潜在新药仅需46天
因斯里克医学公司利用其开发的人工智能(AI)系统来构思和设计新的药物分子结构,然后合成并在小鼠中成功测试了一种主要候选药物。该AI系统设计分子的时间仅需21天,而设计、合成和验证的总时间约为46天,而传统方法需要8年多时间和数千万美元的开发费用。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