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北市区红云片区新貌 昆明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
本报记者 赵汉斌
刚刚结束的昆明古滇国际火把节上火树银花,身着绚丽服饰的各国舞蹈演员与游客联袂狂欢,大型灯光秀和烟火秀轮番上演。
这里不是迪士尼,也不是东部地区的国产乐园,而是云南昆明的七彩云南·欢乐世界。作为“七彩云南·古滇名城”文化旅游区的核心部分,这座总投资达30亿元的乐园,以现代娱乐科技为引领,以传承古滇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为脉络,已经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数一数二的文化娱乐中心。而其所在的以古滇文化为内核、融汇的古滇名城,已经崛起于滇池东岸,为春城平添了一抹亮色。
在七彩云南·欢乐世界主题乐园的“飞翔影院”,采用全实景航拍世界驰名的云南景点,结合CG技术,呈现出亦真亦幻而又震撼人心的影片《飞越彩云南》,带领游客用飞翔的视角感受七彩云南的“新、奇、险、特” 以及地域文化。据最新数据显示,古滇名城暑期日均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5000人次。经过4年多的苦心营建,一座以古滇文化为内核的古滇文化旅游度假名城已初具规模。
这,仅仅是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进程中的一个美丽缩影。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挖掘城市文化底蕴
昆明不止有一座“七彩云南·古滇名城”。规划先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是昆明提升城市品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手。
“我们持续保护和抢救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特色村镇和历史街区,推进十大公共文化重点项目建设。” 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涛说,按照《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行动计划》,昆明市持续开展基于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设工作,旅游文化事业稳步提升。对于历史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昆明市推进翠湖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工程的规划实施,分期分步对翠湖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拆迁改造,规划恢复“洗马河”历史水系,逐步连通翠湖与篆塘,恢复“小三山一水”与“大三山一水”相连的历史生态格局。
在对具有历史意义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与改善方面,昆明市对滇池、长虫山生态公园、盘龙江滨江绿化带、莲花池公园等展开治理,通过“复原、再现、重塑、严控”等措施,“以点带面,以线串区”整体带动提升昆明老城区城市品质;昆明历史城区传统中轴线的历史环境得以改善,昆明市通过重建金马碧鸡坊,打通东、西寺塔景观视廊,建设正义路步行街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历史城区中轴线的空间环境。
而在文明街、南强街、宝善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民居建筑和市政设施也得到了改善。街区居民生活条件好了,街区传统风貌恢复了,古街深巷还为市民营造了“回归心灵家园”和追忆“乡愁”的场所。“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项目荣获原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将文明街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金沙江流域的昆明,既是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
“昆明城市环境品质在快速提升。主城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7.9%和41.6%,建成区连续五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王涛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昆明市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森林、湿地、草原、农田、水域等生态系统功能。重视滇池流域生态修复,对滇池流域面山范围内的344个采矿点经过全面盘点,按照植被修复项目连片规划管理的原则整合为33个采矿区,截至2017年12月底已按计划完成对滇池流域33个“五采区”的植被修复。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机制、监督管理体制、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强化生态环境执法,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推动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昆明共完成各类退耕还林工程250.6万亩,累计完成投资26.3亿元,筑牢了长江上游的一道绿色屏障。
聚焦城市功能完善 向区域性国际城市转变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二环路内,体育设施、广场绿地严重缺乏……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困扰着市民,也在拷问着城市规划管理者。
王涛介绍,在规划研究环节,他们去年以来会同市级各相关部门,从全市层面梳理教育、医疗、卫生、文体、集贸市场等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总量,开展布局布点研究,拟定计划、逐步实施,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在审批建设过程中,昆明市优先安排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把握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功能的内在联系,在合理半径内统筹、混合布置功能。注重疏导主城核心区人口规模,系统地提高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承载能力。
“近年来,昆明城市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从一般内陆城市向沿边开放城市提升,从省会城市向面向东南亚、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转变。”王涛介绍说,2016年9月,《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复。按照新规划的蓝图,昆明将被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辐射中心和重要的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信息枢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休闲旅游度假业;强化科技创新、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文化和综合服务功能,成为融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高原湖滨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