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许志勇 项俊平
8月29日,在湖北武汉大学鄂州水稻试验基地,水满田畴稻叶齐,满目的稻禾苗肥棵壮,微风吹拂下,绿浪翻滚,专家们为红莲型杂交稻连连点赞。
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我国湖北、江西、四川、广东、福建的院士专家一起考察了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基地,交流了红莲型杂交稻的种植经验,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合作的前景。
红莲型杂交水稻是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为领军人物的科研团队经过40多年攻关培育出来的良种,具有高产优质、氮肥高效、耐高温、生态适应性广、繁殖制种产量高等优势,丰富了杂交水稻遗传多样性。红莲型杂交水稻既可在我国长江流域用作中稻,华南稻作区用作早、中、晚稻种植,也适合在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推广种植。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视察时,感谢朱英国团队作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继续努力,科技兴农”,并作出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视察时接见了该团队朱仁山教授。总书记忆起在湖北鄂州考察时的情景,询问了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情况。朱仁山教授向总书记汇报说,“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在菲律宾、印尼、越南、巴基斯坦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表现非常好。尤其是在菲律宾,红莲型杂交水稻种子占该国杂交稻种子进口总量的70%”。总书记听后非常高兴。
近年来,红莲型杂交水稻在国外种植面积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红莲型杂交水稻在国内外已累计推广面积4亿亩以上,为东道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武汉大学积极推进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应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对《红莲型杂交水稻国际合作发展战略研究》进行了正式立项,武汉大学研究团队访问了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等国,与当地科研院所和企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了本土化科研合作育种工作。
该项目得到了10位院士的积极响应,由杂交水稻专家、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颜龙安院士领衔,参与院士还包括朱玉贤、龚健雅、张启发、谢华安、罗锡文、陈温福、陈剑平、万建民、张洪程等。在当日举行的研究项目启动会上,著名水稻专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院士表示,红莲型杂交水稻耐高温、适应性广、产量高、米质优等特性,在“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很大的市场空间。
据介绍,该研究项目将调研“一带一路”沿线代表性国家种植红莲型杂交水稻的最佳区域,提出红莲型杂交水稻在这些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提供切实可行的推广方案和品种适应性改良建议;评估这些国家稻米市场需求和潜力、评估推广红莲型杂交水稻的限制性因素和风险,提出种植、管理、品牌打造等计划方案等。
武汉大学朱仁山教授称,红莲型杂交水稻在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推广应用,对于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实现我国优质杂交稻种子出口,提高东道国水稻产量和农民收入,保障国际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