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现场。 秦景光摄 |
大赛的目的就是围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探索符合创新规律的科技创新评价和项目遴选模式,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使他们成为推动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生力量。
默念了一段时间后,杨晓雪还是鼓起勇气走上舞台的正中央,面对着专家、投资人展示自己团队的大作:通过虚拟技术手段,设计出成百上千套婚礼场景。
8月份的超强台风“利奇马”,没有过多惊扰热火朝天的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暨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反而让后者在创新创业领域掀起了一阵“台风”——眼前,这位山东科技大学的大一新生便被吸引而来。
后者不怵场面,勇敢展示,符合了主办方山东省科技厅的期待。
从2017年首届竞技开始算起,至今3年,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犹如一场“台风”,席卷了山东创新创业的各个领域,数千个创业者和创新团队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了自己,成就了事业。
如今“00后”终于走上了台前,这能不让人高兴吗?但在创新创业的长征路上,这还不是额手相庆的时候。
当下,山东创新创业环境的火热来之不易。除了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掀起的“创业风”,还有其他大赛,以及各种利好政策、大量资金加持。
8月份,科技日报记者跟随山东省科技厅相关部门走访济南、威海、济宁等比赛现场,近距离观察创业者的展示,梳理这些创业者的痛点与收获,他们的踊跃和坦诚,展现出山东创业的务实一面。
真痛点还是假痛点 这个问题很关键
几乎每一个投资人向创业者提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请问你们目标用户的痛点是什么?”“痛点”是个好东西,自从这个词被发明以来,就被频繁应用,问题在于创业者所谓的“痛点”,是真痛点还是假痛点?
勇气可嘉的杨晓雪团队“初生牛犊不怕虎”,带着一个闪光的创意和PPT来到现场,无奈最后得分并不理想。
从评委那里,记者找到了答案:用虚拟技术搞婚礼场景,创意不错。但它与现实文化产生激烈冲撞,试问一下,“除了那些满脑子浪漫主义的年轻人,有哪些新郎、新娘或者父母能接受自家办一场虚拟的婚礼?”
痛点的本质是什么?创新创业的“过来人”告诉记者,是用户的刚需。那些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还要高频使用,“满足这两点,是判断创业者能否给用户带来价值的关键。”
在潍坊比赛现场,创业者张兆瑞显然对用户需求了如指掌:“简单说,我的这个技术能让盖楼房像搭积木一样简单,不仅可以替代传统的混凝土建筑,而且还能集成各种芯片、传感器、控制系统,实现楼房智能化。”张兆瑞的这个项目,不仅能让工地上不再有板砖、扬尘,实现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同时,还为用户解决了楼宇防震安全问题。
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明,产生了经济效益。反推回去,这个问题就是真问题,而不是想象出来的“问题”。这一点,是高分项目的共同特点。
“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我们的研发重点。”潍坊创业者高志东带来的“高效轻量化多速塔式起重机用钕铁硼永磁驱动电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解决实际产业化应用中的问题上,下了不少功夫进行创新。
与之前电机产品相比,该项目不仅重量轻,调速性能也更优,而且操作简单,用材也更加环保。
这两个项目获得认可,并不出乎意料。
在山东开来资本副总经理朱林涛看来,能吸引他的项目,首先应该接地气。投资人更关注项目的市场价值、实用性。即使项目技术水平很高,如果不接地气、不实用,受投资人欢迎的程度也不会高。
其次,产品要有一定的性价比,在价格上要易被市场、客户接受。
“如果价格高昂,超出客户预期,就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来降低成本,这样才能具备拓展更多市场空间的可能。”他说。
在威海比赛现场,有资深创业者的一句话道出了核心:现在,创业者的最大痛点就是不了解自己。如果你能力够强,深谙所处领域,创业不会难倒你。但问题是很多创业者,其实是不了解自己能力的。凭着一腔热血,然后就去创业,这就是最大的痛点。
核心技术、人才团队、市场模式 缺一不可的创业“长征”
没有“一蹴而就”的创业路,暗礁丛生,稍有不慎便掉入创业的沼泽中。但在创业“长征”中,没有失败者。跌倒了,爬起来,吸取教训,继续前行应是常态。
“项目成绩84分,有些不理想,但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展示了自己的创新成果,让大家认识了这个新兴产业。”来自潍坊的创业者王倩带来了“智能绿色材料——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膜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具体而言,其产品主要用于两层玻璃之间,可以智能调光,有效阻挡紫外线、红外线,绿色环保。这是山东唯一一家生产该类产品的企业。在国外,该产品主要用于替代大型LED显示器。
比赛分数有高有低,但参与者却没有输赢。王倩创业有自己的短板,“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尴尬或可以通过比赛舒缓一些。但面对未来的道路,如何做一个好的市场模式,仍是其挑战。“创新创业光有技术还不够。”资深投资人、济南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富强认为,从创投关注的角度来说,好的项目,技术是基础,但是也要有综合考量,比如细分的市场需求、强大的人才团队、成熟的商业模式。具备这些综合实力,项目自然会被普遍看好。
来自德州学院的创业者范开果拿到了88.97的高分。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在铁路轨道无缝线路建设锁定焊接、日常维护过程中,由于原位焊接接头质量差而严重制约线路整体质量的现状,提供一种新的无缝线路原位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装备,使原位焊接头性能达到移动焊标准——一句话,该项目瞄准了安全问题。
项目被看好,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团队。范开果本人是清华大学博士毕业,2011年开始从事该项目的研发工作,主持或参与了多个与钢轨窄间隙电弧焊接相关项目;项目原负责人朱志明是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从事焊接领域相关研究三十余年,多次主持、参加铁路相关重大研发项目;项目顾问潘际銮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职于清华大学。
多次担任大赛评委的山东汉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华武表示,作为创投人,他更关注团队的整体配合和定位以及项目的市场情况,建议创新创业者今后注重技术研发的同时,也要加强综合实力的提升。
“科技明星”在哪里 还是一个待解的课题
当创业者被拉到一个竞技场上,“真刀真枪”地比拼时,总会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结果。但对创业者,尤其是山东创业者来说,这是必须承受的压力。
长期以来,山东人的忠义、厚道名声在外,但缺少创新、突破。这是让人苦闷的问题。对比之下,我们向广东学习——后者的强,敢为天下先,有一堆创业明星在玩命创新,诸如华为、比亚迪、大疆等众多科技明星企业起到了“头狼效应”。
面对着潍坊、威海、东营、日照、济宁、德州等八座城市的竞技现场,数百位创业者和团队的拼搏,他们有没有可能成长为未来的科技明星甚至头狼?谁也不敢说。但从初心上看,竞技行动这场大风吹遍山东省内外的意义已经凸显出来。
“活动的目的就是围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探索符合创新规律的科技创新评价和项目遴选模式,选择创新及成长前景好的企业,通过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无偿支持,引导和促进银行、创业投资等各类社会资源共同支持其创新发展,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使他们成为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生力量。”
山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他们推动比赛的内因。但从现实情况看,山东的文化传统、地域性格、产业结构与南方差异悬殊。创业需要的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也不比南方。所以,大浪淘沙之下,“科技明星”在哪里?这还是一个待解的问题。
但不论怎样,努力的初步效果已经显现。自2017年创新竞技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服务企业和团队13000余家,培育出3000多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7家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