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观察家
近日,据媒体报道,安徽亳州第一中学的八名高分考生,放弃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选择了自己更加心仪的专业和高校。但这一选择,也一度让这所老牌高中陷入教学质量滑坡的质疑——北大清华录取怎么出现了“零记录”?
在评价高中教学水平时,很多人都会将学校每年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作为一项重要衡量指标。毕竟,在家长心中,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就等同于学校高分考生人数。若这一数量缩水,就意味着学校高分考生数量下降。不过,在考生选择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在高中生也有清晰职业规划的今天,也是时候将高分考生和北大清华“解绑”了。
本报之前曾报道上海高分考生为航天梦放弃北大清华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故事。正如该考生母亲所说,北大清华固然好,但其他学校也有自身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现在俨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考出某种分数的考生,就应该上对应的那几所大学。学校按照高考录取分数线似乎被划分成了不同的等级,而且等级之间壁垒森严,档次鲜明。如果考生“降档”选择,不光旁人不理解,学生的高中母校也要承受压力。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分数和名校的挂钩是机械的。北大清华是我国非常优秀的综合性大学,但并非学校的每个专业,都是全国顶尖;也并非每个过线考生,都能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也提到,要加强对学生的发展指导。因为,高中生正处在从未成年到成年,初步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特殊阶段,从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来看,学生在学习和考试方面面临更多的选择,都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未来,在高考之前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高中生或许会越来越多,各类高校都会用自己的不同特色参与对优秀学生的争夺。就算高分考生放弃传统意义上诸如“清北复交”之类的名校,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请社会给高中多一份理解吧,那将高分与清华北大划上的等号,常成为学校的无形枷锁。也为这些学生的选择感到欣慰吧,他们已经拥有了初心,并用自己的方式为之努力。人生的道路,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自己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