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
“国产首台医用重离子示范装置在武威开始临床试验治疗啦!”去年11月6日,这则简短的消息快速刷遍了甘肃人的朋友圈。近10年,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率先完成213例临床前期试验研究,取得显著疗效,使我国成为第四个掌握重离子治疗技术的国家。
两弹一星、超导电站、离子电火箭、镍闪速熔炼炉、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轮状病毒活疫苗技术、古壁画保护技术……70年沧桑巨变,地处三大高原交汇地的甘肃,坚持创新引领,从曾经的“科技小白”发展成西部“创新谷地”。
科技资源几何增长
临近兰州市东方红广场的平凉路上坐落的一座浅灰色建筑,就是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首个地方研究机构,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是国家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研究基地。目前该省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已达58万人,科研院所达153家。
依托兰州、白银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创建兰州科技大市场和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并与张江自创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2017年,兰白自创区生产总值达到349亿元,开发新产品257项。
科技力量的补强、科技队伍的壮大,离不开持续的经费投入。2017年,甘肃省财政科技支出和R&D经费投入分别达到25.8亿元和88.4亿元。
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近日,由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依维莫司类大环内酯药物合成和纯化”成果完成小试转化,将在增加药品供给方面打破进口垄断,为晚期肾癌患者带来希望。同时,70公里外的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当归、党参两个中药精制饮片获得中国中药协会第四届中药饮片诚信品牌。
中医药是甘肃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和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素有“天然药库”美誉。中药材种植规模化、中医药工业集聚化、中药材电子商务化、合作交流国际化,形成了“佛慈”“岷山”“唐龙”等品牌,与10多个国家合作建设了海外岐黄中医中心或中医学院。
除了中医药,甘肃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有长期的发展沉淀。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在全球集成电路封装行业中排名第6位,主要产品包括塑封集成电路、半导体功率器件、光电子器件等十大类1000多个品种。近五年来,累计研发投入16.8亿元,年均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56%,拥有注册商标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6项、发明专利143件。堪称欠发达地区发展新兴产业的“坐标”。
近年来,冰川冻土、地质勘探、核物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制品等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技产出实现了量质齐升。
经济贡献稳中向好
科技创新让甘肃经济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底气”,就是“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由于环保政策和下游市场的调整,甘肃窑街煤电集团正为每年50万吨的半焦固体废弃物发愁,而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也在寻求突破工业废物油页岩半焦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相向寻觅之间,一份《半焦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项目合同在2019年初签订。6个月后,4个系列108个样品完成了生产线验证,为半焦高值利用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家+企业家”的成果转化机制。项目负责人王爱勤用“瞌睡遇到枕头”来形容这次技术“碰撞”。
作为传统资源省份,固体废弃物的高值性、低成本、循环化利用,是甘肃企业发展与科技工作共同面临的考验。2019年,“复杂铜基多金属固废绿色协同冶炼技术与成套装备研究”“祁连山等地区多源固废安全处置集成示范”获得国家立项支持。
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51.38%,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排名全国第18位,科技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8%。
“在思路上,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加快科技创新从科技与经济结合到全面支撑引领发展的转变;在政策上,要针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优化资源配置进行精准施策;在重点上,要抓好体现战略意图和重大决策部署任务落实。”甘肃省科技厅厅长史百战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研发组织方式要实现工程思维、流程治理,研发资源使用要实现梯次推进、分类配置,研发制度安排要实现输入产业、输出产品,“新领域的管与服,思维方式需要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