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工作在上海的科学家如果需要检测远在苏州太湖的水质变化,只要委托相关机构从太湖取样,检测设备与上海实验室及时连接,通过数据传输就可以帮助科学家提高科学研究效率。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的发展,这种由数据驱动的科研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将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以前的科学研究都是做实验的瓶瓶罐罐,现在科学发现、发明都靠计算机里的数据。”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中心主任刘晋元在8月2日举行的2019平台媒体沟通会上表示,这是以数据支撑的创新第四范式在科研资源共享方式引起的变革。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科学资源数据共享与国外仍有一段差距。国外好的仪器设备共享率达到200%—300%,而国内科学仪器共享率只有20%—30%。“国外的数据共享是天然的,而国内被认为是由政府推动的。”刘晋元认为,要进一步推动科研资源共享,需要中介机构、资源拥有方等市场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
科学数据资源共享有哪些好处?当天,记者在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中心可视化展示区看到了科研数据资源共享在人才引进、区域科创资源合作、政府科技创新政策改革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处在全球最前沿、最热门科学技术有哪些?全球顶级的学科专家都在关注哪些课题?哪些华人科学家可能与区域科技创新资源达成合作?资源数据中心可视化展区展示的高层次人才平台用数据做了详细的解答。
“大数据勾勒出专家与专家之间研究领域的关联关系,可以通过相应的图谱找到联络顶级专家的方式。”平台中心资源数据部副部长王茜介绍,去年人工智能大会筹备期间,利用高层次人才平台,为大会推荐了100位人工智能专家,最终邀请到十多位顶级专家出席大会。据悉,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于2017年6月开通上线。截至2019年7月,中心已挖掘筛选出45万名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信息数据,专家平台网站年访问量已超过410万次,新增注册用户11万名。
此外,记者在展示区还看到一张容纳了长三角区域26座城市的科技创新画像——长三角城市创新图谱。长三角区域内的仪器资源、论文合作、专利转移、上市企业数据对比情况都可以做到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