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8月1日电 (记者杨雪)“2018年,我国科研投入已达到1.96万亿元人民币,科研实验室的建设规模正在快速扩大。”1日,在第三届国际可持续发展实验室高峰论坛上,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国际可持续发展实验室分会副会长迟海鹏指出,目前我国实验室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越是顶尖的实验室越关注科研人员健康、安全,尤其关注实验环境建设,而相对落后的实验室则更关注仪器设备的采购和使用。
截至2018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01个,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80家。迟海鹏说,目前我们的实验室设计和建设还是以学习领先国家为主,但也有后发优势:国外改造的实验室居多,而我们的大部分是新建,可以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技术和产品,比如近几年国际上提倡的装配式施工。
现在,装配式实验室实施又有升级版——“不插电的实验室实施”,一种全新的实验室施工概念,指施工现场不接任何临时电源,不做任何现场加工、切割和焊接工作,不产生固废垃圾,无粉尘污染排放,少噪音,确切地说已经不能称为“施工”了,而是“组装”。“这种不插电的组装方式今年首次在烟台万华研发中心的项目中进行了尝试,现场污染排放减少了96%。最让人震惊的是效率,原来需要120个人80天才能实施的工程,被8个人用24个小时实施完成了。”迟海鹏说。
实验室环境特殊,其设计、实施和使用过程中的错误和疏忽都可能造成事故,国内外实验室都有着同样的困扰。迟海鹏认为,加强管理、防微杜渐固然是减少事故的重要手段,但最好的办法是治本,即杜绝隐患。“不插电的实验室实施”就是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直接排除在实施过程之外,自然产生不了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