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2日 星期五
“逃避式考研”实为推卸社会责任
眉间尺

    “‘逃避式考研’本质上企图逃避的是人生本应承担的责任,这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的表现。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就业之路上已经站在了相对较高的起点,更应该有信心有能力面对未来,去迎接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战。”

    据报道,这几年考研大军不断扩张。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5届持续下降;“正在读研”(16.8%)及“准备考研”(3.3%)的比例较2014届则分别增长3.2、1.4个百分点。若要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考研,有极少数人认为考研是为了继续深造做研究;相当一部分人的回答是“为了就业”;更有一部分人自己也说不清,只是还不想工作,希望通过读研延缓进入社会的时限。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逃避式考研”。

    按理说,“考研”是一次新的人生选择,本该是对新机遇的“迎接”,起到“加油站”的作用,现在却与“逃避”联系在了一起,成了人生某一阶段的“避风港”,这确实值得深思。

    如果为了“就业”而考研,其实也无可厚非。研究生教育本就负有培养更高素质劳动力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出于为国育才还是个人成长的角度,国家政策与社会舆论都应该鼓励有条件的人特别是青年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业,从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养,在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中实现精彩人生。

    研究生,顾名思义,重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而在“逃避就业”心理支配下的考生,即便侥幸跻身研究生行列,也会缺乏浓厚的科研兴趣和明确的人生规划。于是,当别人享受着遨游知识海洋的欢乐时,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还有的人,因为“逃避就业”而考研,所以对研究生的身份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预期,拿到了研究生入学通知书,就以为进了人生的“保温箱”,捧上了“铁饭碗”甚至“金饭碗”。而当心理预期不得兑现时,就滋生悲观失望、怨恨社会的情绪,甚至成为满身负能量的人。

    “逃避式考研”本质上企图逃避的是人生本应承担的责任,这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的表现。抱有此种态度的人,往往没有看清或不愿意正视真实的社会。事实上,在大学毕业“包分配”早已成为过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就业、双向选择已是人才市场的常态。当然,由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专业设置未能及时匹配社会发展需要、消费学历导致水涨船高等多种原因,“就业难”特别是本科生就业难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这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完善而逐步得到缓解。人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可以选择的无非是在勇敢面对、坚定前行中无怨无悔,还是在唉声叹气、畏缩不前中消极沉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艰辛,一代人更要担负起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壮丽的人生从不建立在逃避之上,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担当才能成就自我。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就业之路上已经站在了相对较高的起点,更应该有信心有能力面对未来,去迎接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