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固然是对专业技能和水平的承认,也具有精神鼓励的意义,但对于基层医务工作者而言,更现实也更重要的或许还是‘职称’所带来的工资收入等各方面待遇的改善,以及更广阔的专业成长的机遇和空间。”
近日,湖北省推出一项职称评定的新措施。高级职称将适当向农村基层一线倾斜,全科医生聘任中级职称后在农村基层连续执业满10年,经推荐和考核可直接取得副高职称。
这一举措把“破四唯”的要求落到了操作层面,值得真诚点赞。医疗卫生人才特别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工作在一线,每天和病人打交道,业务成绩表现得更为直接。但长期以来受制于论文门槛,工作能力和成绩很难在职称评定时得到公正客观的认可。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分类评价机制,针对这一类人群已经出台了不少新的职称评定方法。如今,“治病救人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中的地位逐渐凸显,“不唯论文看实绩”也正在成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工作职称评定的基本准则。这无疑符合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现状和现实期待,必定会起到正面导向作用,推动基层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把精力聚焦在实际工作上,进而促成更好的科研评价生态。
不过,改革创新不能止步于此,还应思考如何让职称评定改革的“红利”进一步下沉到乡村,并让职称的“含金量”真正得到保障。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9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6.2万人。最近有些地方也连续发生了“村医集体辞职”事件。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他们直接服务农村群众,是村民健康的“守门人”,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村医发挥了城市公立医院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支队伍的规模和素质直接关系到“病者有其医”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把职称评定改革的受益面进一步向乡村医生扩展,无疑有利于稳定基层医疗队伍。
同时,“职称”固然是对专业技能和水平的承认,也具有精神鼓励的意义,但对于基层医务工作者而言,更现实也更重要的或许还是“职称”所带来的工资收入等各方面待遇的改善,以及更广阔的专业成长的机遇和空间。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乡村医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高级职称,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待遇,也得不到更多培训、进修等发展机遇,那“职称”就成了一张“空头支票”。职称改革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推动职称改革的同时,还必须把配套措施落到实处,在相关待遇上给予充分的保障,防止职称的提升沦为单纯的“头衔”改变。
此外,职称评定不“唯论文”并不是鼓励基层医务工作者放弃医学科研与写作。相反,解除了论文的紧箍咒,基层医务工作者有了更多从事医学科研和写作的自由,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在内生的兴趣支撑下开展学术研究。往往在这样的条件下,更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学术发现。对于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医务工作者而言,他们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例,了解药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对基层医疗体制运转的成效与问题也有最直观的感受,这些既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课题,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甚至还指示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只要潜心研究,同样可以得到优秀的成果,不但有助于医生的个人成长,而且将促进医疗行业的整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