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小海坨山南麓,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延庆赛区众多在建的冬奥工程中,有一项工程特别引人注目:一条全长7.9公里的隧道,从赛区外围的水库延伸至赛场核心区,将成为冬奥会期间延庆赛区造雪用水、生活用水、再生水、电力、电信及有线电视等硬件的通道,为延庆赛区冬奥赛事以及冬奥会后开展大众冰雪运动,实现冬奥会场馆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
这就是被誉为冬奥会延庆赛区“生命线”的配套综合管廊。在北京冬奥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31个项目中,这是唯一的管廊项目。
与以往不同,这是我国首次在山岭隧道中建设综合管廊。
7月6日—7日,记者走进了正在建设中的综合管廊三号支洞。从洞口进入,迎面而来的是一段路面还不平整的下坡路,长约三百米,路幅宽阔。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这是综合管廊的水舱,水管将铺设于道路两侧,中间预留了车辆出入的行驶通道。配套综合管廊共有5条这样的支隧道,总长1.4公里。支隧道通向同一个目标——长达6.5公里的主隧道。
作为综合管廊机电设备安装的唯一施工单位,中铁一局建安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会松告诉记者,主隧道进口段海拔550米,出口段海拔1100米,垂直提升达550米,最大坡度高达15%,这明显区别于以往坡度变化很小的城市管廊项目,也是后期安装施工遇到的最大挑战。
按照设计要求,架设高低压电缆、电线、通信光缆等缆线的所有钢柱必须与坡面垂直。为此,在进行钢柱加工前,技术人员需要首先对钢柱位置进行测量,确定各个位置钢柱长度,在山下进行精确加工,做到物尽其用。
设计同时提出要求,为防止缆线折损,相邻两根钢柱上同层支架间高度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总量28000多副钢柱,传统手持电钻难免出现误差。为此项目部专门购置磁力钻10余台,实现精确打孔。
综合管廊通过中板分为上下两舱结构,其中上舱为电力舱和电信舱,下舱为水舱。
由于工期紧,施工高峰期管廊内的安装作业人员有280多人,其中负责材料运输的就近230人。
项目部将设备平台支腿改为可拆卸钢结构,设备平台与水舱顶板用槽钢钢性固定,这解决了设备平台与管道交叉作业的问题,并加强了设备平台的安装牢固性。
为提升工程质量,中铁一局冬奥项目负责人郝晓琨告诉记者,进场之初项目部就量身打造了冬奥会管廊安装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并作为统一要求印发至各管段现场技术负责人和作业班组。
记者翻阅发现,《施工工艺标准》不仅对现场施工工艺要求进行了详细文字说明,还以图片形式形象展示了实际效果,并对防治质量通病做了重点要求。每道工序开始前,项目部先进行样板施工,邀请业主代表和监理现场验收合格后,再组织作业人员进行大面积施工。
中铁一局冬奥项目常务副经理王茂元说,在设计图中,综合管廊内的桥架没有设计伸缩节,考虑到气温变化产生热胀冷缩,易造成桥架拉伸。项目部提出为桥架分段设置伸缩节的优化方案,并得到设计院的认可,遵守设计又对设计不断优化。
综合管廊工程位于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防火及环保要求极高。
为保护生态环境,项目部“舍近求远”,投入数十万元在山下租赁了11亩仓储用地,建成材料仓库和加工场区。与此同时,项目部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方式,不断强化技术管理力度,努力推动资源节约。
“目前,项目部已完成承揽管廊工程施工任务的55%,8月底设备安装基本完成,9月底完成调试,明年年初迎来测试赛。”郝晓琨说。(科技日报北京7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