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把好质量关 让高新技术企业实至名归
本报评论员

    “广东54家高新技术企业被取消资格并追缴税款”的新闻近期引起关注。转发这一消息的不少人配上点评:“严查来了”。

    严格来讲,这一事件并非“新闻”。按照相关规定取消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企业资格,并追缴此前因高新企业而减免的税款,是常规操作。此次广东省54家企业为何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新闻没有细说。从相关规定来看,不外乎几种情况: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缺失,研发费用、高新收入占比不满足比例要求等;企业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属于“伪高新”;企业因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处罚,或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等。这当中,“伪高新”数量不小且危害极大。

    众所周知,除税收优惠外,高新企业还能获得各地的奖励和扶持,并在吸引人才、融资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在巨大利益诱惑下,一些企业铤而走险,在申报材料上弄虚作假。部分中介和审计机构为了赚取代理中介费,怂恿甚至操刀为企业“包装”,助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有些地方主管部门为了完成指标,对这些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相关部门对这类现象高度重视。早在2008年,国家审计署就披露过虚假高新企业的逃税情况。2016年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存在严重弄虚作假行为的企业,由认定机构取消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并追缴因此享受的税收优惠。近年来,“伪高新”现象已大为好转,但仍有少数心存侥幸之徒。从2017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开始,国家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现场考察。无疑,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核查工作日益规范,高质量的高新企业将得到政策厚爱和扶持,浑水摸鱼的“伪高新”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广东几十家高新企业被取消资格的消息再次提醒,高新技术企业是对企业实力的认定,如果自身条件暂时不满足,不应抱有侥幸心理,找中介帮忙去“赌”。这好比,一名成绩不够好的学生,靠作弊考个好成绩,但迟早会暴露。已经取得高新企业资格的,更应有份责任和担当,锐意创新,将税后优惠和政府扶持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绩优生如果不努力,也会有掉队的一天。

    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已成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只有守住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检查的门槛,让真正的高新企业得到扶持,才能激励更多企业踏实搞创新,从根本上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我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