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体改革 放权赋权
地处西北内陆欠发达地区,人才是最大短板,资金是最大痛点。如何引导企业把精力放在科技创新上,并以此实现转型升级、走出发展困境?
这一直是摆在宁夏银川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严峻问题。
6月12日,银川市召开科技创新政策专题新闻发布会,围绕日前印发的《关于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入解读。
《意见》围绕企业最迫切需要破解的堵点痛点,从7个方面提出了22条具体政策措施,其中80%为全区首创,3项全国独有,彰显了银川实施“科技强市”战略的决心。
3项科技改革措施全国首创
“这次改革有3项在全国都具借鉴意义,最突出的便是建立了‘普惠式’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银川市科技局局长李景阳如是说。
当前,银川市科研立项苦乐不均。为鼓励更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意见》规定,对规上企业中认定为市级及以上科技型企业的,经审定的上年度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1%以上,按其研发费用的10%给予补助,最高100万元;对企业研发费用年度增长超过1000万元的,再按增加额的10%给予补助,最高300万元;对研发填补国内空白重大新产品、新技术的企业,按该产品或技术研发费用的15%给予补助,最高500万元。
“这是一种以企业实际研发投入为基础的后补助政策,意味着把科技项目的立项权交给了企业,体现了对其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尊重。”李景阳称。
鉴于项目单位要花大量精力处理账目,《意见》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项目成果考核和总投资审核的合同制管理,且不再对项目经费使用提出硬性要求,由项目单位自主决定。
李景阳对此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买酱油的钱能买醋了,科研人员有了充分自主权,而且大家轻装上阵,能集中更多精力搞创新。”
另外,为保护敢于作为和担当的干部,银川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对于在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失误,只要不违反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勤勉尽责、未谋私利,能够及时纠错改正的,不作负面评价,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
5年安排4.5亿元奖励创新
自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来,首府银川便开始了“科技强市”的突围之路。提出到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数量翻番,分别从2018年的90家和334家增加到180家和700家;有研发投入的规上企业比重从2018年的25%提高到50%以上,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从100家增加到200家……这一回,银川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并不轻松的目标。
以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以模式创新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加大政府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引导力度……22条措施多点突破,提出了科技型企业认定奖励等一系列政策红包。
“施策精准,含金量高,近20条直接与资金挂钩,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链条。”李景阳说,银川市创新驱动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创新链条不完整,追根溯源,主要在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此次《意见》出台,在支持企业引进技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平台等环节实现了全覆盖。
下一步,银川市科技局将督促各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动员科技创新指导员深入基层宣传解读,确保企业能够理解政策、用好政策。
而未来的5年内,银川市将安排科技创新奖励资金约4.5亿元,以确保政策效应和改革红利最大限度地发挥。
“这些政策非常接地气,极大地提振了我们开展科研活动的信心。”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