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7日 星期一
争做决胜的先锋
——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连”永葆本色纪实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本报记者 许志龙 张 强

    夜色如墨,战车轰鸣。6月3日,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有幸观摩了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连”组织开展的夜暗条件下实装操作训练。“号手就位!”指挥长一声令下,几米开外,身影朦胧,先锋连官兵全微光下精准操作几套导弹发射单元,快速找点、精准定位、点火发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训练结束,一位官兵告诉记者,这次夜训他们所有发射单元均实现了“零秒点火”,即点火时间误差控制在毫秒级。夜暗条件下,人工点火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但在这个连队,这是常态。

    “战争不分昼夜,唯有打磨好手中‘利剑’,才能确保部队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先锋连连长王旭说,“‘先锋连’就要当先锋,全连官兵每天想的是打仗,练的是打仗,脑子里永远绷着打仗这根弦。”

    时间回到1995年7月11日,新华社受权向世界公告:我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6发导弹,威震寰宇。时隔一年,新华社再次受权发出公告:我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南海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4支利剑,踏波蹈海。

    两次载入史册的“亮剑”,首发出击的正是这个连队。

    1998年6月18日,该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连”荣誉称号。此时距离连队组建仅仅过去5年时间。

    作为全军组建最早的常规导弹基层连队,组建26年里,他们先后执行10余项重大演训任务,3次参加首都阅兵,成功发射导弹24发,成为全旅参加任务最多、发射导弹最多的连级单位。

    为什么26年里官兵不断更迭,先锋连能永葆“先锋本色”?

    “那是因为我们的连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不管连队的兵换了多少茬,装备换了多少次,只要连队的优良传统不变,先锋连的底色就不会变。”该连二级军士长左小山回答道。

    还记得2012年基地组织驾驶员比武,左小山临危受命。为了取得好成绩,早上天还没有亮,他就带领官兵奔赴训练场,几十米的场地一天下来竟开出50多公里。两个打方向盘的手,一个礼拜下来居然打出了一层层水泡,每一个轻微操作,手上都传来钻心的疼。有人不解地问他:“你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立功什么荣誉都有了,为什么还这么拼。”他说:“老兵更要有老兵的样子。因为高级士官是重任的担当者、技能的传播者和创新的引领者。”

    二级军士长王光庭26次参加实弹发射技术保障。同样的问题,他这样回答:“连队历届班子都是敢为人先,甘为人梯。连队主官、士官支委都以身作则,其他人能不加劲干吗?”

    上士张贺对连队历任主官最深的印象就是“特别硬气、执行力特别强”。记得一次天降大雨,其他连队都将原本安排好的重装5公里取消了。时任连长梅旭却大声喊道:“大家跟我走!哪怕天上下刀子,我们也要跑完全程。”在连长的带领下,全连官兵背着三四十斤的背囊在大雨中跑完了全程。倾盆大雨中,该连官兵列队而立,高喊连队口号“先锋先行、敢闯敢拼”,士气高昂。 

    回想起这一幕,张贺至今心潮澎湃,“有人质疑我们这样做意义不大,但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执行力和团结力”。

    还是这个问题,该连所在营的教导员徐昌磊说:“那是因为,这个连队时刻把‘打仗’二字放在心上。这绝不是虚话。”

    在这个连,每名官兵包里都有一封手写的遗书,每次战备值班都要写一遍。遗书很难写,但人人都必须写出来。有些人认为和平年代这样做多此一举。但连队主官说:“忘战必忧,和平年代也要时刻准备上战场。一旦真正的战争来临,就要时刻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

    永葆“先锋本色”还离不开他们创新的开拓精神。

    导弹能否准时点火,关系到战略决策意图能否实现。然而,以往训练精确点火,必须先跑完前面的导弹起竖、测试、瞄准等操作流程,才能点火训练,效率不高。测发控号手教练员陶德军认真研究梳理导弹发射流程,发明了精确点火训练装置并在全旅推广。利用这个装置,点火训练时间大幅缩短,效率极大提高。

    记者看到,“两步两定”快速转载法、微光条件下发射车精准占领阵地、运输车住宿升级改造方案……装备改造、战法创新在这里层出不穷。而他们探索总结的导弹分队战斗发射实战化训法,被列入火箭军“十大标志性成果”。

    “很多人问,练兵备战时间这么紧张,还花这么多的精力来创新,不累吗?我说,创新肯定累,但我们的创新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实实在在解决练兵备战的痛点问题。”排长王瑞说。

    为什么先锋连能永葆“先锋本色”?最初的问号随着采访渐渐拉直。

    正如该连指导员王帅所说:“26年来,我们的信念就是‘敢打必胜当先锋’。如果火箭军部队是一柄利剑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当利剑的剑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