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体改革 放权赋权
王迎霞
“‘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了’,这是我今年以来最深的感触。”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中药材研究室主任李明开门见山。
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他之所以发出如此感慨,源于2018年11月正式实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下放到成果完成单位,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而宁夏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步伐仍在继续。4月25日,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2019年第5次会议,由科技厅牵头起草的《关于深化自治区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三评”改革》)审议通过,由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执行。
行进在科研的道路上,“李明们”将享受更大自主权。
征集需求,项目紧扣产业发展
“征集需求”,这是宁夏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郭秉晨谈及《“三评”改革》起草情况时出现频率最高的4个字。
纵览全文,宁夏从4个方面提出了16条改革措施,科研项目评审管理被摆在了首位。郭秉晨说,今年科技厅最重大的一项改革,就是从征集项目向征集需求转变。
2018年,宁夏科技厅针对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不够灵活高效推行了6项改革措施。在项目形成机制方面,采取“顶层设计+项目征集”相结合的方式凝练设计,整合优势资源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这种方式让我们的工作变得主动,但征集来的很大一部分是‘论文项目’和‘职称项目’,与产业发展扣得不紧。”郭秉晨一语中的。
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怎么改?当年12月23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让管理部门灵感迸发。
那一次,大赛共挖掘、整理企业技术需求185项。随后,科技厅赴江南大学、宁夏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解决方案对接工作。最后的结果是喜人的,签订意向性技术合作协议达41项,技术合同总金额达1.05亿元。
“说明宁夏的企业愿意掏这么多钱购买科技成果,这是产需结合最好的方式。”宁夏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赵功强说。
按照郭秉晨的规划,今后宁夏科技厅将“两条腿走路”,一手征集项目,一手征集需求。对于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一如既往地支持;对于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只提需求,政府帮办到底。
调整机制,科研机构再度松绑
李明曾为“自主权”郁闷不已。
他几年前主持过一个项目,因为中途有家执行单位存在问题需要调换,必须先向科技厅提出申请,再上报科技部等待批复。所有环节走下来,时间将近一年。
更大的羁绊在经费方面。以前,科技项目验收先从财务入手,预算表上的款项和金额即便与实际不符也不能调整,项目之间经费亦不能调整,否则审计不予通过。
“现在除了设备费,项目负责人对其他几项都能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调剂,只需给单位备案即可。”李明坦言,经费管得没那么死了,人做起科研来都感觉轻快了许多。
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永远是最活跃的因素,他们只有获得了更大自主权,才能助推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
基于此,宁夏靶向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尤其指出,将“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更大的经费支配权”,这让李明感到欣慰。
令宁夏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牛建国感到振奋的是,该校在绩效评价方面已进行了有益探索。
曾经,学校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只看最终发表了多少文章,“纯属数字管理”。如今,专家组从立项、执行和结题方面考核项目完成情况,并与绩效考核挂钩。牛建国发现,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对只挂名字却不干活的人,是个很大的触动。
牛建国相信,随着此轮改革力度的加大,高校的科技创新氛围会越来越好。
尊重人才,多方引智助推创新
创新创造关键在人。然而对于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宁夏而言,它一直是个不可回避的“痛点”。
针对人才短缺现状,《“三评”改革》提出要发挥东西部科技合作平台作用,突出企业引进和使用人才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的支持力度。
宁夏众信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雄良对此体会颇深。自从引入上海劲远高温材料有限公司的创新团队后,众信公司的业绩宛如“开挂”,从仅售宁夏区内到打开日本、德国市场,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筑巢引凤”模式让宁夏成功吸引创新要素加速流动。与此同时,进一步激发本土人才创新热情,亦是其探求的方向。
此次宁夏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兼职,开展科技咨询、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活动,并在申报科研项目和人才项目上优先支持,这让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副教授孙悦满是期待。
去年,她根据自治区相关部署被选派到御马国际葡萄酒业(宁夏)有限公司开展实践。通过3个多月的交流学习,她感到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也将企业诸多先进工艺、管理方法等引入课堂,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教学内容。
下一步,宁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领导小组将总体负责“三评”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动各部门细化举措任务,加大落实力度,使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能充分享受到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