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一大早,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师生就来到河北曲周实验站为辛德惠院士墓敬献花篮。
曲周第四疃镇的农大路边,坐落着一个院子,农田环绕,绿树掩映,透出一股温馨、清凉、静谧的气息。院内干净整洁,房屋排列有序。芳草簇拥的两块景观石上,有“鱼水情深”“恩重如山”的红色大字。在院子一角,是一片庄严的墓地,松森柏翠,一片肃穆,安葬着中国工程院院士辛德惠。
这里就是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所在地。
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基地
深受曲周人敬重和爱戴的辛德惠,生前为曲周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后他的英灵依然与曲周人民在一起,成为曲周人民心目中不朽的“精神丰碑”。
4月13日至14日,中国农大国际学院分党委组织师生60余人赴河北曲周县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一代一代的农大人秉承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将三农问题放在心上,秉持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进行探索,才有了曲周的动人故事和显著成果,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国际学院青年教师柴利说。
“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师兄师姐们既能辛勤耕耘于田间地头,又能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并且在融入当地农村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他们身上那种团结、朴实、积极乐观的气质极富感染力,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国际学院17级学生丁秋豪说。
中国农大将曲周实验站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基地。
2011年7月,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中国农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曲周实验站挂牌成立。当年,中国农大组织第四期本科生党员骨干培训班的100多名大学生党员到基地开展学习实践。曲周实验站也是中国农大教职工思想教育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我们从老一辈中国农大人和科技小院研究生奉献‘三农’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曲周精神’是思政课的生动教材。”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武根说。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国农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和弘扬“曲周精神”优良传统,将实践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符合时代特点、青年特征、中国农大特色的科技小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村村宣讲十九大 农技培训全覆盖
一批批“80后”“90后”中国农大研究生在曲周扎下了根,融入到村民之中。
科技小院确立了“住一个科技小院、办一所农民田间学校、培养一批科技农民、研究一项技术、建立一个示范方、发展一个农业产业、推动一村经济发展、辐射影响一个乡镇、完成一系列论文、组织好一系列活动”的研究生培养“十个一”模式。
在科技小院,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
冬天培训期间,农民担心研究生受冻受寒,亲手制作棉鞋送给他们;为了表达心意,大河道后老营村农民自发捐款,为师生唱大戏。
夏日炎炎,白寨乡北油村农民吕玉山包饺子,吕增银熬制绿豆汤送到小院;甜水庄村民将小院研究生奉为贵宾,请他们主持儿子的婚礼。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国农大依托曲周科技小院开展了“村村宣讲十九大,农技培训全覆盖”行动。
“老师同学讲的(我们)听得懂,内容有‘嚼头’。只要一听说有课,基本上都会来听。”白寨镇白寨村村民张香林说。
宣讲队伍克服了数九严寒、生病和道路不便等困难,组成10个组,每天上午、下午各培训一个村,中间不间断,晚上及时总结和交流,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最大的收获是面对面听到了农民的心声,了解到农民群众对农业的热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知识技术的渴求,感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份责任。”中国农大研究生刘传云说。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科技小院也走出了曲周,走向了广东、广西、四川、东北、北京,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多个作物生产体系建立了100多个科技小院,300多名研究生长期在农村、农企一线,成长为“一懂两爱”的现代农业科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