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杨文韬
5月17日,在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一些建筑机器人正在“建筑工地”上施工,忙得不亦乐乎。这里将投入800亿元建机器人谷,形成引领世界先进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团队。
顺德培育了两个产值超2000亿的产业集群,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连续7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一。在这些光芒的背后,科技创新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科技创新在顺德具有怎样的氛围?日前,科技日报记者赴顺德进行了蹲点采访。
转变:“扛回”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甘竹滩水猛如兽,行船过滩甚担忧,船翻人淹常出现,不知多少人家血泪流。”这首顺口溜,反映的是旧时甘竹滩的险象。
1971年1月1日,当时的顺德县决定化水害为水利,兴建甘竹滩洪潮发电站。然而,甘竹滩滩口上下水位落差仅1米多,利用这么小的落差发电,当时没有任何先例可循。
没有条件,就要转变观念,创造条件。当时顺德成立了工程设计攻关小组,最终设计出实用的水轮机,解决了落差低的技术难题。经过3年4个月的建设,顺德建成当时全国发电水位最低的潮汐发电站。1978年,甘竹滩电站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尤为可贵的是,电站小到螺丝钉,大到发电机组等都是顺德制造,而整个工程全部由顺德人自主完成。
“当时顺德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发电设备,这就是顺德人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正是‘科技顺德’建设的精神原动力。”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说。
2018年,顺德区党代会将建设“科技顺德”列为建设“五个顺德”之首。
转型:科技创新为产品赋能
“上世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人才!”在美的历史馆,这句话让参观者印象深刻。
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美的集团过去5年研发累计投入近300亿元,2018年更是达到了100亿元,成为中国首家研发投入超过百亿的家电企业。
顺德有“中国家电之都”之称,早期通过贴牌生产,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微波炉等制造基地之一。后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弊端逐渐显现。于是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为产品赋能,实现了产品质量的“蝶变”。
“格兰仕微波炉已实现了100%的核心自我配套。”格兰仕董事长梁昭贤自豪地说。
目前顺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为51%。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已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2018年顺德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364.6亿元,全区高企存量达到1471家,同比增长56.5%。
“顺德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我们通过鼓励企业建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推动企业创新全球化,现在很多企业已是全国或者亚洲的龙头,未来还要更多的做世界龙头。”顺德区科技局局长谭素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转化:“瞄准”大湾区成果转化高地
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今年在科技创新上一炮走红,成为佛山市唯一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企业。
一等奖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原来大口径厚壁HDPE管材在市政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原来的产品一直存在缺陷。该公司通过科技创新,成功研发出高质量产品,实现了成果转化、产业化生产,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现在大量的科研机构院所、高校做科研,就是把钱变成‘纸’(论文),但顺德是高度市场化的地方,需要针对企业自身的需求来做研发,这样才能进行成果转化,把‘纸’变成钱。”谭素形象地说。
广东体必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利军也想把“纸”变成钱,于是来到了顺德。“真的有太多科研成果,如今还在实验室里‘睡觉’。”2012年底,她带着技术和团队来到了顺德,把实验室里的成果进行产业转化。目前,毕利军的公司基于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产品已远销美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
如何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机遇,推动顺德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顺德提出,努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
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资源不断涌向顺德,让谭素每天都非常充实和忙碌。“顺德科技面临着良好的机遇,我总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把工作干得更好一些。”谭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