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
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所需的限制日照专用暗棚受访者供图 |
近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北极神绒牧业研究所的科研展厅对外开放,几十项农牧业生产领域的专利技术揭开神秘面纱,与参观者见面。
在这些已经或正在改变当地畜牧业生产格局的新技术中,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成为最大亮点,被参观者评价为“一项神奇的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内蒙古、甘肃等省份的众多企业中成功推广。通过光线控制达到羊绒增产,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为此,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北极神牧业研究所的负责人郝巴雅斯胡良及其团队。
新发现,暖季长绒成为可能
一句“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经典广告语,让鄂尔多斯羊绒制品赢得了全球赞誉,养殖阿尔巴斯绒山羊也因此成为高原牧区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产出的羊绒更是被誉为“软黄金”。
千百年来,在牧民们心里,绒山羊“冬季长绒、暖季不长绒”的观点早已固化,而郝巴雅斯胡良的偶然发现,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这也被认为是光控增绒技术诞生的源头。“我在某个羊圈中,发现了绒山羊暖季长绒的奇特现象,但这一现象稍纵即逝。时隔多年后,我再次发现了这一现象,觉得这不会是巧合,从那以后,我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郝巴雅斯胡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终于,绒山羊暖季长绒的秘密找到了。郝巴雅斯胡良介绍说:“褪黑激素是一类主要由哺乳动物第三脑室后壁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高度保守的吲哚类激素,对多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光照信号作用于绒山羊的神经系统,经神经调节传至松果体,可以使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从而启动绒山羊绒毛的生长。我们发现,短光照通过促进褪黑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绒毛的生长;反之,长光照可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进而抑制绒毛的生长。”
研究团队选择了62只2周岁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绒山羊母羊为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32只,对照组30只,试验组绒山羊采用增绒饲养管理方式,对照组采取常规饲养方式,半年后进行激素及细胞因子含量测定对比,结果表明,短光照可使毛囊提前进入兴盛期并长绒。
多年的研究后,郝巴雅斯胡良团队最终得出结论:在绒山羊绒毛的非生长期,人为控制绒山羊接受日照的时间,可增加其体内的褪黑激素含量和分泌时间,使其在绒毛非生长期提前生长绒毛,从而延长绒山羊整个绒毛生长期。
“以内蒙古白绒山羊为例,在自然放牧条件下,6月处于非长绒期,然而控制光照不仅使白绒山羊血液中褪黑激素含量显著增加,还延长了其长绒高峰期的维持时间,改变了其皮肤毛囊发育及绒毛生长周期,从而实现了非生长期的绒毛生长。”北极神牧业研究所乌亚罕博士介绍说。
新操作,光控增绒成为现实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也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时间积累,郝巴雅斯胡良最终制定了《新型绒山羊增绒技术及操作规程》(以下简称《操作规程》)。
“它的核心在于利用专用暗棚,再结合限时放牧技术来实现限制日照时间,最终达到提高体内内源性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和维持水平,实现新的绒毛产量。”郝巴雅斯胡良说。
记者了解到,限制日照的专用暗棚建造和使用也大有讲究。《操作规程》中明确记载,限制日照专用暗棚的大小、高低、结构、形状和材料的选择,可根据养殖户饲养规模和经济实力自行确定,建设原则为通风换气、排水防潮、保温隔热、采光照明、遮光避暑,并设有标准的门窗和自动卷帘棚顶,冷暖季节均可使用。但是,在门窗和自动卷帘棚顶关闭后,要求棚内光照强度低于0.2勒克斯(人眼几乎无法感光)。此外,通风必须良好,进气孔和排气孔全部采用S形管道,门窗和自动卷帘棚顶也要求避光,换气系统、门窗和自动卷帘棚顶的开启和关闭最好选用太阳能定时启动装置。
“这项核心技术赢得了国内外行业的普遍关注和从业人员的尊重,因为它源自生产实践,应用到生产实践,操作规程极其精细,例如日期,我们精确到天,时间则精确到了分钟。”乌亚罕说。
记者从《操作规程》中了解到,每年4月25日至10月25日为限制日照增绒期,在此期间每日上午9:30至下午4:30(起始时间误差不超过30分钟)为绒山羊自由放牧、饲喂、饮水时间,下午4:30至次日上午9:30(起始时间误差不超过30分钟)将绒山羊圈入暗栅内,关闭暗棚门窗,打开进排气孔,让绒山羊在暗棚内自由活动。
绒山羊限制日照增绒期的起始时间最佳为每年4月25日开始,最迟不能晚于5月15日;终止时间不能早于10月10日,再提前会出现脱绒现象。解除限制日照增绒期时,应提前15天开始每天减少暗棚圈养时间30分钟。
“在限制日照增绒期间,每天都须严格按照放牧时间和暗棚圈养时间进行操作,变更暗棚圈养时间或偶尔放弃暗棚圈养都会影响增绒效果或造成脱绒现象。”郝巴雅斯胡良强调说,“绒山羊出暗棚时要先打开门窗,让羊群在棚内停留5分钟,逐步适应外部的强光照,避免眼睛出现流泪等现象。”
新模式,牧民生态双双收益
在鄂托克前旗的牧场中,牧民们告诉记者:“在自然条件下,绒山羊一年只能抓一次绒,即使在营养条件稳定时,绒毛长度和产量也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光控增绒技术不仅提高了绒毛产量和长度,还能实现一年进行春、秋两次抓绒。”
鄂托克前旗为典型的半荒漠草原地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载畜能力不强。当地绒山羊养殖实践表明,光控增绒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羊绒产量,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草场压力。
由于放牧时间由传统的15小时缩短到7小时,可有效减少因放牧时间过长而对草场的踩踏,在大幅提高羊绒产量的同时,既改变了荒漠化草原绒山羊养殖生产方式,又实现了草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该项技术,绒山羊绒毛产量提高71.11%,绒毛长度增加32.13%,细度不随长度发生明显变化(羊绒愈细长,质量愈佳);在减轻草场生态压力50%的基础上,养殖户直接经济收入增加53.56%,草场植被盖度提高11.75个百分点,植被平均高度增加4厘米,平均密度每平方米增加22株,产草量提高59千克/亩,地上生物量提高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