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一栋拥有60年历史的老建筑,陷入了存废之争。这栋二层青砖黛瓦的老楼,先后作为屯溪市人民委员会办公楼、徽州行署文教局办公楼等,见证了建国初期徽州地区地方政权的建立和运转过程,也是黄山市尚存罕见的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徽式建筑。有报道称,该建筑的屋瓦、石台阶遭到破坏,疑似已进行拆除工作。对此,黄山市相关部门回应表示,掀掉该楼屋瓦,并非官方意见,已叫停这一行为,并已要求有关机构加强对该楼的维护。
据黄山市政府网站介绍,距这栋老楼仅30多米的屯溪老街,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与那些明清时代上百年的老建筑相比,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到底有没有保留和保护的必要?
其实,在文保领域,一般50年以上的建筑,就可以被归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精神,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历史建筑也多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比如一说起巴黎,人们的脑海里就会出现埃菲尔铁塔,一说起苏州,就会想起苏州的园林,一说起上海,就想到了海派文化的特色标志——石库门。
拆除老建筑的理由很多,比如没有下水管网等基础配套,生活不便;老建筑多位于城市核心区,要为城市发展让路,等等。但是,如果随意把一个城市的老建筑拆除,这相当于把一个城市的历史抹去。特别是在城市化、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了老建筑,没有了这些历史和记忆,这个城市和其他城市,甚至与“钢筋水泥的森林”有什么差别呢?
在城市发展中,不乏这样的教训。比如1992年,在一片反对声中,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这座由19世纪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典型的德国风格日耳曼式车站建筑,曾被称为“到远东最值得看的第一站”。当时拆除的理由是老火车站经多年使用,已不堪负重,客流量远超过老火车站候车室容量。尽管专家和市民都建议,可以通过扩建济南东站来解决客流等问题,但依然无法阻挡拆除的步伐。
古城区、老街等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度的“提升改造”是必要的。当前,真正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建筑已经越来越少,同一风格的“人造景观”却越来越多,一拆了之非常简单,但保护需要更详细的规划和调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公众的意见,来决定究竟是原址保留、搬迁保留,还是异地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