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本报记者 杨 仑 吴长锋 操秀英
5月初,合肥高新区,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的技术人员紧张忙碌着,预计明年下半年设备安装完毕;10公里外,“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几个月前刚实现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的重大突破。
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的质子重离子治疗技术,是现今最接近理想状态的癌症放疗手段,也是EAST诸多衍生技术之一,更是合肥高新区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的成果转化代表。
从建立伊始默默耕耘,到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梯队、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从主打家电等传统产业,到打造出“中国声谷 量子中心”品牌……
合肥高新区依托国家大科学工程技术基础,在资源并不集聚的合肥,在128平方公里的有限空间内,走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边际效益递增的创新之路,完美地诠释了由创新推动财富创造的科学模型。
靠基础:原始创新聚起产业集群
“那边就是正在建设的量子创新院主楼。”从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回高新区管委会的路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里是正在建设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的主楼。
而在计划5年投资巨量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之中,一个“量子产业集群”已经在合肥高新区崛起。
目前,这里拥有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十几家,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近3年累计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151篇。
本源量子首席科学家郭国平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努力奋斗,就是希望在量子计算领域为国家积累尽可能多的核心专利,未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2017年1月,国家批复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建设主要依托国家级的大科学装置以及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目标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
作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合肥高新区依靠EAST、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推动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原始创新,催生了一批国际前沿创新成果,并由此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合肥高新区的实践证明,背靠基础研究这颗大树,掌握了技术的“根”,方可攥住产业链发展的源头科技,在产业上避免被人“卡脖子”。
目前,合肥高新区已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创新主力军,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75件,上市企业2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并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
搭平台:新经济新产业踏上快车道
“新时代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打造高质量的创新经济。”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王胜光调研时表示。
集成电路产业需要“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这与合肥浓郁的源头创新氛围一拍即合。从2013年决心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起,合肥高新区就开始了各类平台的建设,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共性问题的解决放在首位,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实现产业和企业的良性发展,并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据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介绍,2018年,该区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超280亿元,同比增长超19%。
“新产业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说。
“中国声谷”,与“量子中心”同为合肥高新区面向世界的名片。
依托科大讯飞、中科大、中科院等机构,中国声谷短短数年间就集聚、孵化了328家企业,2018年一年就实现产值约650亿元,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生态新体系。
生物医药也是合肥高新区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健康产业正在合肥高新区蓬勃发展,合肥也正在抢占中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从最初的聚焦科技研发实现产业化的“1.0版本”,到推动产业集群与金融融合发展的“2.0版本”,到政府引导基金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3.0版本”,再到营造服务生态激发创新动能的“4.0版本”,“合肥高新区实现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调整升级和逐步优化。”宋道军说。
活机制:以实际论英雄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首先就要树立干部的服务思维。”宋道军说,在合肥高新区,干部队伍采取公司化运营,以绩效制度考核干部,局长、副局长每月进行绩效大排名,连续倒数则进行降薪降职处理,“我们以实际论英雄,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
高新区正下大力气构建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在财政金融、招才引智等工作上持续发力。在构建政策和金融为企业服务的全周期服务生态上,合肥高新区瞄准的也是科技型企业的痛点和难点。“政策导向更精准,持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金融支持引导性更强。”宋道军介绍,高新区打造了完备的投资体系。
“面向新时代,高新区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实现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在内的高效率的引领。”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处副处长周力表示。
为此,合肥高新区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除了成功获批安徽省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单位,高新区还强化落实放管服、互联网+政务等重要领域改革。记者了解到,这里“五十七证合一”全覆盖、发出首张“一次不跑”营业执照、启动了首个区级长三角地区G60“一网通办”窗口……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释放了无穷的活力,也为实现从科学到产业边际效益递增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更多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