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与苹果手机的成功,让创造需求理论在当下消费市场中颇为流行,它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行业,成了经典商业案例。经典自然会有人模仿,可一旦动了歪脑筋,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恶意标注电话号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软件平台把标注私人电话号码做成了生意,用户的手机号码被恶意标注为骚扰电话,导致影响正常使用。
是否真正“创造需求”的关键在于是创造了价值,还是侵犯了他人权益;前者创造了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企业、产品,后者则为人唾骂、不齿。恶意标注电话号码显然不属于前者。
被恶意标注的用户很快会发现自己面临两难的境地:放任不管,则自己打出去的电话大概率被拒接,而且会接到许多机构的骚扰电话,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申诉取消号码标注,却陷入了“套路”之中。因为想要消除标注,得向软件平台缴纳查询费、申诉取消费等,被“创造”出来的需求,使得恶意标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最可怕的是,即便消费者选择破财免灾,其他软件平台也很容易透过大数据闻到“血腥味”,继而一拥而上,迫使手机用户陷入到循环往复的“套路”之中。
收益与成本贯穿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以恶意标注为例,企业仅需动动手指,修改几个代码,然后就可以坐等消费者上门,收取一笔费用,其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加上监管机制的缺失或执行不到位,恶意标注号码形成一门新生意就不意外了。
想要消灭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就必须在收益与成本上下功夫,斩断这门“生意”的利益链条。
冲锋陷阵的急先锋,首先是法律法规。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已经成了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被互联网重整、洗牌,演化成全新的模样。因此,及时用法律保护手机号码、社交媒体账号、评价数据等虚拟财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广大民众的权益不受侵犯。
其次是主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与法律制裁一样,加强监管也是为了增加企业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强化行政处罚手段,及时设立沟通举报机制,可以规范电话号码标注行为,保护公众权益不受侵害。
完善保护虚拟财产的法律法规、严格监督管理,不但能够保障居民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财产与权益,还能够规范网络、大数据等行业,让互联网的时代变得更安全、更可以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