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观察家
张盖伦
很难有这样的时刻,大家都在关注同一个科学话题。昨天,黑洞成为“顶级流量”,全世界似乎都在“蹭热度”。微博上,黑洞P图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把黑洞当成“锦鲤”转发许愿时,很多人也是真情实感。于是有人担忧——黑洞是不是已经“被玩坏了”?不过,试问一句,“被玩坏了”又何妨?
天文学家善于制造大新闻。从引力波到黑洞,都是先放出风声,吊起公众胃口;辅之以各种外围解读,将期待值推向最高;最后在万众瞩目中揭晓结果。此次,人类获得首张黑洞照片,全球多地同步举行发布会。在中国发布会的直播视频中,弹幕里一片“×××发来贺电”……天文学家成功设置了议程。
一个5500万光年外的星体,一件与你我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的科学发现,吸引了你我的注意力。黑洞话题上了微博热搜,企业用它做起了营销,段子手说它像甜甜圈,画手给了它拟人化的形象……严肃的科学发现,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就发酵成了一场全民狂欢。人人都在说黑洞,虽然也未必说的是那个科学概念中的黑洞,但没关系,至少说明我们依然对科学怀有兴趣;当黑洞照片出现,我们依然愿意谈论宇宙。
是的,可以戏谑,也可以调侃。毕竟,科普不会毕其功于一役。科学话题,也要靠着这样一次次的“出圈”,来触达更多人。无需太期待触达效果,就算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是对黑洞有了一个粗浅的印象,知道它黑得发红,像“索伦之眼”,那也就够了。
如果说,在参与讨论的人中,有那么一部分人,愿意去认认真真看完哪怕一篇科普、一则视频;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被科学家为黑洞拍照的努力所感动,为科学求索的精神所震撼;甚至,有那么几个人,被黑洞照片的魅力“捕获”,从此爱上探索宇宙本源……也就不枉科学家精心策划了这一场场发布会,不枉科研一线人员产出了那么多高质量科普,也不枉我们作为人类共同体中的一员,共享了这份首次看见黑洞的荣光。
我们无法一下子就爱上科学,也不可能一下子就为科学新闻贡献高质量的观点;但更多人有了参与讨论的欲望,就已经是科普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