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惠桥高精地图 |
产业界
本报记者 马爱平
目前自动驾驶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高精地图常被称作自动驾驶的“最强大脑”。那么高精度地图与传统地图相比有哪些不同?
“与传统导航地图相比,高精地图不仅要精确地认知车道模型、道路部件、道路属性等,还要清晰地判断出道路拥堵情况、施工情况、是否有交通事故等动态交通信息。”宽凳科技创始人兼CEO刘骏向记者展示了最新的研发成果,眼前的高精地图,不仅呈现出了基础地图的道路形状、坡度、曲率、铺设、方向等信息,在车道线类型、车道宽度、路边地标、防护栏、道路边缘类型等方面也都有详细的数据标注。
复杂场景快速采集信息 道路动态实时更新
从港珠澳大桥宣布开通到生产出一份高精地图数据,仅仅用了24小时。数据的快速精确采集是完成高精地图的第一步。
“没有采集的数据,机器什么都做不了。高精地图就依赖于采集的数据生产出来。最新研发的采集软件,可以帮助采集员解决很多的问题。”宽凳科技高级产品经理邹洋介绍,目前的采集设备在技术的开发迭代上更加灵活迅速,规模化扩展配置和快速采集制作的能力也更强、地图数据更新的速度更快。甚至于恶劣天气情况下的数据采集也并非难事。
如果场景昏暗什么都看不到,比如在隧道里怎么办?
“面对复杂的立交桥、没有GPS信号的超长隧道等,我们的自动化技术依然可以自动生成路灯、指示牌等基础设施,道路标志,甚至是道路上的虚线。有了这样丰富的道路信息,自动驾驶车辆在有着‘天下第一隧’的秦岭终南山隧道中也能安全行驶。”邹洋介绍。
但对于高精地图来说,一张地图完成绘制交付,并非代表完结,而是地图更新闭环的开始。“假如一张高精地图无法保证持续更新,那么因信息滞后而带来的安全风险会持续升高。高精地图的完成需要经过外业工作人员采集数据,再由内业工作人员做进一步处理,最后通过一系列算法更新至地图中。”邹洋说,面对不断变化的道路信息,在地图内容更新方面,宽凳科技采用不同智能信息源相互验证的方法来提高可信度,确保高精地图的持续更新。
AI技术产生知识数据 “一草一木”清晰可见
如今在高精地图领域入局企业众多,其中不乏互联网巨头,但在这个新兴的战场中,核心技术才是至胜关键。高精地图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在自动化处理过程中充分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不同城市场景,不同道路场景的深度学习和模型训练,形成大量的知识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全自动完成识别、特征点提取、精准测量以及车道网络拓扑的构建。
宽凳科技产品总监孙旭向记者展示了大量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不同场景的高精地图。在这些高精地图中,道路上的各种地物,包括车道线、地面标志,交通标志等道路设施的精准位置信息和语义信息在宽凳高精地图中都得到了完整、准确的展示。
在北京东五环的几座立交桥的高精地图中可以看到整个道路的形态,包括道路上每一个车道线,甚至每个车道线的起始和终止点都被表达出来了。
“立交桥通常是在研究无人驾驶技术中非常有挑战的一个地方,因为一个立交桥一般会有十几个道路的分行点,比如道路分岔点、主路进匝道、匝道进主路等。每个立交桥都非常复杂,每个分析点都是我们通过多次采集才能完成。”孙旭说,通过AI的自动化处理技术,在展示的高精地图中,可以看到地图中不仅仅表达了道路的形态,而且每一根车道线,每一个分起点的位置都精确的表达出来,这样无人驾驶汽车在车辆变化、道路变化、车道跟随的时候,都可以得到准确的决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