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春暖花开的4月也是春季招聘会的季节。这个季节里,“就业”两个字萦绕在每个学子的心头。每一名高校毕业生,都要签署一份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可就是这份协议,成了不少学生的心结。
这份协议关系到了学校的就业率,许多高校会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们签好协议,甚至出现不签协议不让毕业等乱象。
这就造成了一个“奇观”:尽管最难就业年的口号屡见报端,诸多学校的就业率却常年在90%甚至95%以上。
日前,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要求集中治理参与签订不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问题。
三方协议本来是毕业生、学校与用人单位就毕业生就业中权利与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是一份严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同时也是大多数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签署的第一份正式文件。在三方协议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危害极大。
首先,三方协议可以直观地体现出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三方协议统计出的数据本该是观测应届生就业率最佳窗口,并以此作为评判学校或专业开设课程是否合理、培养人才体系是否完备的重要依据。
如此重要的数据,一旦脱离了监管,自然会有人选择注水,乃至沿袭成风气:或者不签协议不给毕业证;或者对协议不加审核,盖上企业公章即可;更甚,代签三方协议在电商网站上竟成了一门生意。
其次,注水的虚假数据对企业、对学生都没有任何益处。企业无从得知学校的真实水准,只能凭借其他排名、经验来衡量录用学生与否;学生刚走入社会,签的第一份协议即弄虚作假,影响之恶劣可想而知。
其实,教育部也曾发文明确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签约挂钩。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财富之源。挤出高校就业率的水分,有助于学校真正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升学生水平、教学质量上来,有助于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并在政策上提供支撑。
由此看来,不实三方协议、大学生“被就业”这层画皮,现在戳破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