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日前,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童旭东,给出了“湖南答案”—— 要在有碍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上下功夫,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少一点“繁文缛节”,最实质的体现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上。为加快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职能转变,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湖南在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就在一周前,湖南出台了《2019—2021年湖南创新省份建设专项组织实施工作方案》,打响了今年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第一枪”。根据方案,湖南省原科技创新发展计划、产学研结合、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三大类专项将“瘦身”,围绕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形成新的唯一的“专项”。
“新‘专项’着力于改革科技创新项目的形成机制。从原来有什么报什么的‘海报’,转为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聚焦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定向委托与竞争择优相结合’的模式。瞄准制造业强省、人工智能、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创新创造创业,更有‘方向感’。”童旭东说。
减少“繁文缛节”,湖南既对“事”也对“人”。
今年,湖南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的实施办法》,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据此,省级科技人才项目的评审,不再设有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必要条件”。《办法》也“摘”掉了对业绩成果特别突出或紧缺急需人才,在职称、学历和年龄等方面的“高帽子”。未来,科技人才项目经费也“更好花”,能自由应用于人才培养或引进、自主选题研究、改善科研条件等。
为让创新创业创造更“活跃”,湖南今年将过“新年”——“成果转化年”。在这个“新年”里,湖南将健全和优化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的成果转化体系。
为过好这个“新年”,2018年底,湖南就启动了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的运营,着力加快构建全省科技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完善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机制。
为支持创新创业创造,湖南还构建了“政策创新、投入创新、管理创新”三位一体的财政科技支撑体系。自 2010年起,在省本级相继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等。2018年,湖南新设立运作了51亿元规模的湖南光控母基金,并拟通过子基金募集50亿元,预期基金总规模超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