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28日 星期四
打好质量建设“攻坚战”,让职教“叫好又叫座”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纪实
通讯员 沈 琳 雷 宁 本报记者 过国忠

■聚 焦

    教育部领导日前来到常州科教城,在现代工业中心考察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诺浩汽车实训基地和智能焊接实训基地,充分肯定了这里产教融合的做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今年以来,职业教育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给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吃了一颗“定心丸”。

    但不容否认的是,当下职业教育“叫好不叫座”等诸多问题仍需解决。国家释放政策红利,高职院校如何拿出硬招实招,突破人才培养“天花板”,打好高质量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这场硬仗?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访,从中找到了一种出路。

    “近年来,我校以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为抓手,精心打造‘两链’,强化监测预警,激发高质量立校内生动力,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内涵式转变。”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光文说,2019年是学校高水平院校建设的奋进之年和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教育部领导的到来,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时代机遇。学校要立足职教“20条”核心精神,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改革创新,深入探索具有常州工程特色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为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化中国特色高职强校的目标奋力前行。

    先行先试

    打造国内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模板

    持续6年诊断与改进,让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脱胎换骨”,尤其高技能人才培养快速走向高质量。应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8.5%以上,2017届毕业生月收入平均值达4267元。对744家用人单位调研结果显示,92.12%的企业对学校毕业生总体满意,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都愿意继续招聘该校毕业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近3届毕业生就业集中在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医药、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江苏省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学校2015—2017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2017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这些新变化、新成果,并非一蹴而就。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该校大胆创新的探索。

    “我们先行先试,以诊断改进助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抓手,发力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优化专业布局与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建设改革。”王光文说。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访升告诉记者,2016年,学校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诊改试点院校和全国诊改专委会秘书处单位。一开始,学校也面临质量保证主体缺位、内生动力不足、运行体系失调、信息数据滞后失真等多方面问题。

    如何“发力”破解?在吴访升眼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搞诊断改进,是一个繁复的系统工程,既要下“硬功夫”,更要讲究科学的方法,突出问题导向,精准集中发力。

    事实上,作为教育部相关课题研究的“试验田”,该校以产业需求、社会需求与政府要求为导向,将企业诊断学、ISO9000质量管理、目标管理法、零缺陷管理、知识管理等理论引入实践,提出多元主体治理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模式,确立“质量归根结底靠自身保证”的理念,最终完善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纵向5系统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横向5个层面的“五纵五横”网络化联动结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基本运行单元、“双引擎”(文化、机制)常态化动力机制以及“一平台”智能化技术支撑的“558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模式。

    “我们学校通过诊断改进,治理实现由静态转向动态,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由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大数据,由外部驱动转向内部自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勇说。

    近年来,共计2000余所中高职院校14000余人次前往该校学习交流诊改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经验,牵头出版了全国首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务》,在全国范围形成了示范性的诊改方案。2018年,学校《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标管理

    让“老大难”变成一点也不难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越发紧迫,职业教育的作用越发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被高职院校放在首位。

    高技能人才培养难以满足高新产业发展,这是高职院校普遍的一个“痛点”。如何解决这一“老大难”?

    “我们注重目标管理,将解题的立足点放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运行实践中。面对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能分工不清晰、主体责任缺位等问题,学校建立党委领导、院长指挥、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的质量保证领导组织,全面实现体系协调运行。”吴访升说。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质管办主任高玉萍介绍,目前,学校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与考核诊断,二级教学单位是质量生成核心,行政职能部门保证质量提升。具体实施中,学校—二级单位—专业(课程)三级质量保证组织各司其职,明晰部门职能定位与责任范围,厘清各部门权责分布和管控关系,制定各二级单位和部门职责、岗位工作、工作标准,明确责任主体权责,按照标准开展工作,解决责任主体缺位问题。

    同时,实施管理事项风险评定,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管事流程和管人制度匹配的内控制度,消除部门协作壁垒,明确各系统工作标准,畅通运行体系。

    “我们还依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求,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和标准链路,进一步落实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质量保证责任。”吴访升说。

    通过对学校现状进行SWOT分析,编制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建设目标,编制目标体系,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将总规划逐年分解到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再逐条分解至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每年工作目标中。部门与二级学院建设目标最终分解至岗位教师个人,形成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耦合,贯穿学校“发展总目标—专项发展目标—二级学院发展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路。

    “从2017年开始,针对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中存在的目标链路不贯通、目标表述不精准、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三大核心问题,学校以专业、课程团队为主体,编制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部陈保国部长说。

    学校通过举办教学标准大会、培训会、研讨会等培训,开展说专业、说课程等活动,目前该校41个招生培养专业、200多门专业核心课程都完成了标准的制定,同步完成通识课程教学标准,为下一步精准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双师型”教师建设要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该校制定了包括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等四个维度的教师发展标准,建立完善了由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社会能力发展四个维度构成的学生发展标准。质量建设有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成效越发显现。

    学生连续12年荣膺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团体一等奖,摘得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多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TRIZ杯”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等市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项33项。

    信息支撑

    学校质量生态跨入新境界

    自诊改工作推进以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体系建设进程有目共睹,质量生态逐步跨入新境界,工作成果不胜枚举。

    职业教育现代化离不开职业教育信息化、智能化,质量保证体系同样少不了高质量的信息平台。学校按照“应用导向 精细管理 精准服务”的理念,自主研发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校园云平台。统一校本数据中心、彻底消除“信息孤岛”;自主研发“工程云课堂”和网上办事大厅,建立校情分析平台,实现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过程数据实时采集,课堂教学实时诊改,管理运行规范高效,实现了数据采集实时化、教学诊改精准化、管理过程精细化、决策支持科学化。

    教学中,目前该校500多名教师近2000门次课程使用“工程云课堂”开展教学,引发了教学形态的深度变革,课堂教学由“黑箱”变为“白箱”,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一站式网上事务大厅为师生提供服务流程近300个,移动端的日活量近10万人次,每日通过事务大厅产生的实例数近1000个。

    在产教融合中,该校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学校发起成立全国职业教育集团2个,校企共建东风日产学院、天峋无人机学院等企业学院5个,智能焊接实训平台、京东校园实训中心、海润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训平台等校企共建实训平台7个,协同创新平台10个,创业教育基地3个,累计吸引企业资金6262万元。

    先后开设现代学徒制班19个、企业新型学徒制班1个、订单班30个,受益学生1753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达832门。与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共建教育培训考试基地,与中国检科院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与国际国内检测机构联合建设中检邦迪全球创新研发中心—江苏分中心和教师企业工作站。

    “通过诊改,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普遍增强,追求卓越的育人质量、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质量观念深入人心、质量保证机制健全’的质量生态基本形成。”吴访升说,“基于质量靠自身保证理念的体系建设与运行得到全体师生响应,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精益求精的育人局面。”

    而在王光文看来,职业教育发展已迎来又一个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现代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诊改工作进入诊改复核阶段。“今年起,学校要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化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强校为总目标,进一步加强对诊改工作本身的诊改,解决诊改理念传递衰减、制度执行不力、诊改体系未系统全面运行、平台建设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机制,推进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王光文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