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2日 星期二
环境共治需要“千里眼”“顺风耳”
周国辉

    会外看会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的讨论,并着重就生态绿色发展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在会内外引发热议。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态度。这次,他又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新发展理念和三大攻坚战“四个一”的顶层设计高度,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污染防治在其中的重大意义。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大家,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读后令人振聋发聩。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自然让人联想到了浙江十五年来环境治理保护的历程。浙江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应当始于2003年。习近平同志到任浙江之后,频繁地深入市县调研,针对全省经济社会阶段性特点和发展趋势,明确提出和谋划创建生态省,接着全面擘画“八八战略”,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其中一大重要战略,其后又在实践中提出了著名的“两山”理念。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及其成果就是明证。去年以“千万工程”为标志的生态环境建设,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长期坚持、不断深化、盛名远播,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上靠一以贯之、不断丰富发展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和他的率先垂范,靠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接续奋斗、久久为功,靠全社会通过实践不断认同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上下同欲,携手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共治。实践证明,先进的理论一旦掌握,就会变成无穷的精神和物质力量。

    从实践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自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就是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需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是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我个人认为,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立场和核心观点,也是浙江实践的成功经验。理念、人和制度,始终比资金和技术重要。

    五水共治是近五年浙江又一次深刻的环境革命。我们所处的城乡环境有今天这样巨变、成就和群众的普遍获得感,是社会共治的成功。从企业家悬赏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到治污发令枪在水晶之乡浦江打响,到全民寻找可游泳的河大型行动,到《今日聚焦》曝光环境污染个案,到基层创造的河长制和民间河长,到群众用手机拍摄和举报环境污染行为,等等等等。可以说,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的一次环境共治的大合唱。

    于是我想到,当我们在用双脚丈量大地的时候,如果能够充分看到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共治积极性,我们就拥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肯定了浙江“枫桥经验”,很有现实意义。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理念机制方法,或者现在深化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善治理念机制方法,是“枫桥经验”的内核和真谛,其实同样适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作者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