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1日 星期四
转化额“中国纪录”出自山东非偶然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马文哲
视觉中国

    山东省不但创造了诸如单项成果5.2亿元“天价”转让的经典案例,更通过对体制机制的“精准手术”,调动全省高校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作为国内第四家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山东的相关政策措施有何特色?又涌现出哪些典型案例?在政策体系、渠道平台、环境氛围乃至转化模式上,又有哪些新探索值得分享?

    最近,《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重磅推出,成为该省创建“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示范区)一系列大动作的最新探索。为寻找成果转化新路子,山东破积弊出新政、聚资源建平台、投资金引人才,在政策体系、渠道平台、环境氛围方面大刀阔斧,不遗余力。

    天价纪录背后,谁是真正的操盘手

    一项科研成果,仅20年的许可使用权就卖了5.2亿元,这是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科研团队创造的成果转化额“中国纪录”。可以说,这是山东创建国家示范区一年多来最具标志性的案例。

    “天价”转化额背后,谁才是真正的操盘手?就此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山东省科技厅有关处室和山东理工大学的相关人士寻求答案,发现多重因素促成了这一“中国纪录”的诞生。

    去年2月份,山东省科技厅、教育厅、人社厅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山东省高校产业教授选聘工作的通知》,国内首创“产业教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再添一把火;在此之前,山东省科技厅已经联合高校力促科技成果转化,并选取山东理工大学等三个高校作为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此举如一把尚方宝剑,鼓励高校放开拳脚搞转化。

    大环境的塑造是关键一点,但转化案例主角的努力更为重要。从2003年起,毕玉遂团队就开始了艰难探索,“天天泡在实验室,曾在6年中做了十几万次实验”,终于在2011年突破了关键性技术,发明了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解决了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不涉及氯氟元素的世界性难题。此后多年,又不断优化,最终成型。

    这个转化过程中,高校的支持也尤为关键。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校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还在全省首创“成果转化型”教授,重点考察其服务社会推广及成果转化的能力,侧重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考核导向。

    但改革是动奶酪的事情,导向需要有激励,有考核,还要让每位科研人员都有压力,有动力。对此,山东科技系统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对高校院所来说,成果转化是否能搞好,关键看“一把手”,“因为改革势必涉及利益格局调整,为政者需要有魄力、有胆识、有能力,更需要顶住压力将改革蓝图落地。”但他同时强调,“并不是每一位改革者都有这个魄力。”

    2月12日,教育部科技司发布“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结果”,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3所高校榜上有名,其中山东省属高校认定数量占首批总数(地方高校)的8%,与江苏并列全国首位。观察者认为,这一成绩的取得,便是山东抓“关键少数”带动“普遍多数”的结果,这确确实实成为破解成果转化难的“绝招”。

    不只唱“二人转”,更需齐演“三重奏”

    山东是科研成果的生产大省,每年完成的科技成果数量以及获奖成果数量在全国处于“第一阵营”。记者从山东省技术市场得到的一份数据显示,这两年,山东高校输出的成果总量在逐年增加,由此产生的技术交易额每增加一元,带动GDP增长40多元。但高校技术合同登记占全省总额的比重还是偏低,重研发、轻转化,成果出不了实验室的现象依然存在。

    建设国家示范区需要对症下药,抓住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听上去,“利用化石燃料却不排出二氧化碳”像天方夜谭,但山东大学朱维群教授团队却完成了这一“魔术”:他们将一部分H2与N2反应成NH3, NH3与CO2在一定工艺过程条件下得到CO2含量最高的稳定固体产品三嗪醇,剩余的H2再去发电。

    在目前世界上尚没有一条比较理想的二氧化碳化学封存利用技术路线的背景下,山东大学的此项技术可谓突破,并已转化到企业,实现了环保与经济的双赢。

    科研选题立项是一切科研活动的源头。除基础研究外,市场因素应当被纳入科研人员的重点考虑清单。在此角度上,朱维群团队的成果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成果转化的主体,但成果转化不仅仅是企业、高校院所的“二人转”,政府角色从来不曾缺席。

    《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的推出,成为山东“加速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最新努力。山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政府投入作为“引子”的作用不可或缺,它更是一种导向,引导社会资本关注支持成果转化,并建立多元化的成果转化融资体系。

    主导权交给市场,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在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有所改观的前提下,科技成果转化之难还在于转化的风险高、不确定性高等特点。眼下,把筛选和转化科研成果的主导权交给市场和企业,正成为山东建设国家示范区的一大特色。

    总投资过4亿元的烟台迈百瑞公司(以下简称迈百瑞),九成以上职工是研发人员。这个生物医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两年多来,设备一直满负荷运行,生产计划都排到了两年后,却没有一款自己的产品。

    探寻其中的缘由,该公司负责人房健民说:“有了知识产权,有了新药物的分子,如何开发出药物产品?我们这个平台,结合了一部分的资金投入,就能比较高效,并以比较低的成本,实现新药产品的申报,然后开始进入临床试验,最终进入产业化。”

    迈百瑞做的就是用自家的设备和人才,帮别人转化科研成果的第三方创新服务。在他们的客户名单里,不仅有国内的知名药企,也有上市公司。李国春博士就代表北京的一家企业,想在这个平台上把手里的肿瘤药科研成果推向临床。他认为:“只要跟迈百瑞签好合同,我可能只需花几千万元,迈百瑞就能帮助我们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不需要我们自己花4到5年,投入5到6个亿的资本才能做成这件事。”

    记者了解到,由当地政府、企业和同济大学等高校共同出资,搭建起的迈百瑞第三方平台,能容纳几十个生物医药成果同时转化,降低九成的转化成本,缩短一半的转化周期。

    为了把转化主导权交给市场和企业,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变成产品,目前,山东已经扶持建设了一批科研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新兴的技术经理人也成为科研领域的新职业,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