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王 泽 黄 瑞
本报记者 张景阳
军工技术如何对接民用需求?这是很多军工企业都在探讨的问题。
位于包头市青山区的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重集团)是一家隶属于中国兵器集团的老牌军工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火炮生产基地。几十年来,北重集团依托自身军工技术,研发出200吨以上级的民用矿用车,包头市青山区军民融合的排头兵。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其生产装配车间采访时看到,四台准备发往俄罗斯的200吨重型矿用车正在进行最后组装,仰望这个庞然大物,一个车轮的高度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身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吨载重量的巨型货车,在全球也为数不多。
在包头市青山区,类似北重集团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军工企业如何走好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地方企业怎样选好突破口与军工企业实现完美产业对接?包头市青山区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军转民,核心技术转移是前提
“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3.6万吨垂直挤压器,2009年9月,第一根合格的厚壁无缝钢管就出自这里。”在北重集团生产车间里,北重集团党委副书记张海军指着一台巨大的机器说道。
张海军认为,依托军工企业的核心技术,将国防技术知识产权进行转化为民服务,是军民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北重集团已具备特种钢冶炼、铸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和总装调试等能力,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手段完备、综合加工能力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第94号试验室。
1999年,企业改制成功,具备了在履行自身使命的同时将高新技术产品转向民用的条件。“公司改制之后,企业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经营机制灵活了,内生动力增强了,为后续北重集团快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重集团资本运营部总经理赵志远说。
我国部队的众多火炮产品和高强韧性炮钢均由北重集团研发和生产,这一领域内,北重集团是当之无愧的技术领头羊。北重集团经营管理部刘国泉告诉记者:“用我们公司的军工生产能力开发的民品,很好地实现了国防技术的民用化转移,这是我们走好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步。目前,我们的200吨级以上矿用车产品已广泛应用在全球各地矿山。”
“让军工企业吃好,也要让民用市场吃好,就必须走军民深度融合的路子,而深度融合的前提,是如何将军工技术安全高效地进行转移。”青山区副区长李培文说。目前,矿用车、特钢产品、专用汽车产品、防爆岗舱等凝结着军工技术的产品,从青山区走向民用市场,它们已经享誉海内外。
民参军,健全产业链是关键
军民融合的良性互动,除了依托军工企业的高新技术,民间参与也至关重要。正如李培文所说:“缺少地方企业和市场的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就无深度可言。”
为深入落实践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包头市搭建了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开展军民品科技评估工作收集、整理、分析,发布国防军工可转化、民品可承接的技术,青山区在这个平台里找到了发展的关键点。
2006年,青山区依托军工企业优势提前谋划,吸引上下游产业,着手打造装备制造园区。
北方嘉瑞高强度聚乙烯材料项目就位于装备制造园区内,3座分别穿上了“海陆空三军迷彩服”的厂房显得格外抢眼。该项目是北方嘉瑞公司与一机集团合作,生产军用防护设备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
在产品展示厅内,记者见到了陈列的各类防爆、防弹装备。“可不要小看了这头盔,它的核心部位是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其强度是等厚度钢板的15倍。不仅重量轻,其防弹性能也很优异。”项目经理梁竣峰介绍说。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 北方嘉瑞选择了与一机集团合作,主要是看好一机集团多年在军用防护领域积累的管理、质量、流程控制和品牌等方面的经验。目前,该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用于单兵、车辆、舰船和直升机等领域的防护产品,以及战场防护与排爆等系列产品,大大减轻了整体装备的重量,填补了国内防护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
几年时间里,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在装备制造园区拔地而起,一条条先进生产线建成投产,承接军工企业生产、向军工企业提供高新技术材料部件。园区已经入驻的43家军民融合企业在这里大显身手、各显神通,初步形成了以军工企业为骨干、地方企业为配套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