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和在养殖场观察刚出生不久的奶牛 受访者供图 |
“种是决定一切生命体品质好坏的根本,种好后代才好。”这是内蒙古大学教授李喜和常挂在嘴边的话。
通过培育良种提升家畜品质,是他近30年都在忙着的事。在业内,人们都叫他“中国奶牛性控技术研究第一人”,但李喜和对此却摆摆手,“只谈科研,不谈title(头衔),更喜欢被叫李老师”。
除了教授的身份外,李喜和还是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赛科星研究院)的院长。在这里“孕育”的种子,已走向全国5400多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
2019年,对李喜和来说将是一个新纪元。去年年底,由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性别控制奶山羊育种,顺利完成基因调控XY精子受精选择设计。今年,性控奶山羊克隆培育后代试验项目将正式启动。
“按照计划,今年上半年就会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开始示范应用,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性控奶山羊技术和性控奶牛技术一样在全国普及。”李喜和充满期待。
学以致用,创业首选故土
跟刚认识的朋友聊天,李喜和总要先用赛科星大楼的造型说事儿。“俯瞰这座大楼,你会发现大楼的外观像X和Y两个字母交叉重叠,这代表着XY染色体。”李喜和说。
的确,李喜和的工作就是跟这两个染色体打交道。
他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道,赛科星研究院研发的奶牛性控技术,就是依据染色体的种类将牛精液进行分离,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进行分装冷冻,用于奶牛的人工授精,最终使母牛怀孕产出母牛犊。
李喜和的生命科学情节,始于他在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求学期间。当时,李喜和师从中国试管羊第一人、内蒙古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旭日干。作为旭日干的研究生,李喜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参与了中国首例试管羊和试管牛的研发工作。“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生命科学,并决定把它作为我奋斗一生的事业。”他说。
1990年,李喜和赴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该校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持了世界首例分离精子显微受精性控试管牛项目,并见证了这头试管牛的诞生。
1998年,结束了在日本的学业后,李喜和收到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系高级研究员的聘书。在该校工作期间,他主持了欧洲首例显微受精试管马项目,并于2004年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体外培养的马克隆胚胎。
这些成绩,让李喜和迅速蜚声业内,那一年他还不到40岁。当旁人都在期待这位学界新星在剑桥大学的下一个成果时,他却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回国。
“祖国需要我,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不免俗套,但我就是这么想的。好的技术和成果,理应先让自己的祖国受益。所以,我选择回国,就这么简单。”李喜和很严肃地说。
2004年,李喜和放弃了英国剑桥大学的正式教职,回到了家乡内蒙古呼和浩特。
技术引领,步入发展高速道
当时,内蒙古的乳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奶牛良种率低、奶牛产奶量较少,奶源紧缺,而市场需求却在日益增长。
呼和浩特拥有伊利和蒙牛两大中国乳业巨头,李喜和认为,他手中的技术和成果,在这里会大有用武之地。
“当时,我国乳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国内良种奶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每年要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进口10余万头优质奶牛,这种受制于人的滋味儿,很不好受。”他回忆说。
于是,李喜和联合组建了以加拿大归国博士周文忠、内蒙古大学教授王建国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始试制奶牛性别控制冷冻精液,并在一些奶牛养殖场进行人工授精示范试用。
回国做科学研究,这条路李喜和在最初走得并不顺畅。当时,周围很多人对动物性别控制技术并不了解,觉得“这有些天方夜谭”,距离现实太过遥远。
十年磨一剑,从2007年到2017年,李喜和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先后在《自然》《细胞研究》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了与性控研究有关的前沿科学论文,随之有关成果开始逐步为人所知。
“在大学任教和在国外科研机构学习工作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基础科学研究对于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李喜和说,“把科技成果应用到产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是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也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于是,李喜和决定创办一个研究院,转化并应用这些科研成果,于是便有了赛科星研究院。
作为创始人兼院长,一手搞技术研发,一手抓成果落地,那几年,李喜和很忙。
截至2017年底,全国应用赛科星研究院性控技术繁育的良种奶牛共计160多万头,新增总产值80亿元,带动50万奶牛养殖户增收50亿元;该院的家畜性别控制冷冻精液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面对这样一份成绩单,李喜和谦虚地说:“在创新引领发展的新时代,有这样的成绩不奇怪。这并不全是我和团队的功劳,是时代要求和市场呼唤的结果。我国启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样的氛围里,有创新、有技术,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知己知彼,创新永不停步
李喜和的普通话不太标准,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并精通日语,二十多年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决定了他的这一特点,更决定了他搞科研、做研发的视野和格局,从不局限在一国一地。
他经常告诉团队成员,要想做好性控技术研究工作,必须要具有国际视野。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美国、英国为主的大学科研机构就开始进行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研发工作,到2000年前后建立了基本的技术体系。但客观来看,全球奶牛性控技术水平还很有限,存在生产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特别是因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相关技术很难在我国奶牛养殖行业中被推广应用。”他说。
因此,李喜和明白,未来的科研之路依旧充满挑战。尽管基于目前的技术成果,国内性控奶牛的生产成本已经远远低于国外,但李喜和并不知足。
“这种可以与国际领先水平一较高下的技术,既然已为我所用,我们为什么不能超过他们呢?技术创新等不得,想到就要马上去做。”李喜和说。
从2010年到2015年,用不到五年时间,李喜和带领团队开发了以36项核心技术流程、18项专利技术、6项国家地方标准为基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家畜性别控制新技术和新产品,一举将生产成本降低到原来的30%。
“提升奶牛繁育质量是奶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看到我们的性控技术对我国乳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真的很自豪!”说这话时,李喜和严肃的脸上露出了鲜有的笑容。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一枚冻精改变一个种群;肩负国家使命,担当农牧责任。”这句话就印在赛科星研究院的展示厅墙上,它也是李喜和多年来的使命所在。
“我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并让科研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最终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李喜和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