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0日 星期四
自主招生入口收紧,考生该喜还是忧

第二看台

实习记者 代小佩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加强监管三方面对高校自主招生(以下简称“自招”)做出规范。通知要求,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要降低给予自招考生的优惠分值,适度压缩录取人数名额,严格审核申请材料等。

    被各界称为“十严格”的自招新政,牵动着无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神经:自招本来是高考之外走向高校的另一条通道,但入口收紧,考生将何去何从?

    选拔优异人才,回归自招初衷

    “可以说,‘三性两突出’是《通知》的最大特点。”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剑萍教授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道,新政更强调自招的科学性、公正性、规范性,突出招收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他表示,自招的初衷,一是扩大高校自主权,二是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特点,选拔优异人才。“但有的高校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达到此目的,反而出现偏差甚至异化,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不公正、生源不符合要求等问题。更严重的是,不规范的自招影响了高考公正性。”

    “对此,《通知》能够起到一定治理作用。”李剑萍称,因为本次《通知》打出了几记重拳:防范“三假”、要求“三减少”、实行“三取消”。即,防范考生申报材料中存在的论文、专利、竞赛造假现象;通过减少优惠分值、减少招生名额、减少自招专业,保证自招真正满足学校“基础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选拔优异人才的需要。

    对查实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学生,依照相关规定取消其高考相应资格,入学后发现的取消其学籍,毕业后发现的取消毕业证、学位证。同时,要求高校在自招过程中,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面对“十严格”,一些为自招铆足劲的家长不禁唏嘘:自招这条路会不会被堵死了?

    对此,李剑萍直言:“自招的初衷就是为了给予少数高校自主权去招收少数优异学生,这并不是为绝大多数学生开的通道。”他认为,自招出现问题就是因为过于泛化。

    制度不够完善,自招陷入怪圈

    但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有不同看法。“这是用一只手扳另一只手。没有找准问题关键。”

    在他看来,高校自招最大问题不是政府管得不够严,而是遭到过多干预。如不改变这一点,门槛越高只会带来寻租成本越高。“自招本来是在高考之外开的一个小口,出现问题就把它缩小,有些因噎废食。”

    储朝晖强调,优质生源对高校来说好比农民种地需要的好种子,种子没选对,很难见收获。

    他认为,应该扩大自招规模,把口子开大,让高校拥有更多“选种子”的权利。“建立专业机构监督机制,政府确保自招过程更科学、严格即可。”

    李剑萍则表示,自招只是高校自主权的一个方面,加之实践过程中又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政府加强监管是必要的。“易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主要是因我国现代大学制度还不完善。在现阶段,通过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是保证自招公平、公正的有效路径。”

    不少网友看到新政后表示,自招猫腻多,应取消。储朝晖反对堵住这个通道,“只需要把考试交给专业机构,把招生交给高校。”李剑萍也表示,自招不会取消,但要回归初衷。

    对于要走自招之路的学生,李剑萍和储朝晖都建议慎重。“自招录取人数少,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储朝晖说。

    “自招本身不是给绝大多数学生开的通道,优异人才毕竟是少数。”李剑萍表示,高考除了自招的形式,还有保送生、艺术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员、综合评价等通道可走。如果走自招,一定要参加权威、有公信力的学科竞赛,同时诚信报考。

    值得注意的是,理科生有五大学科竞赛,对文科生评估较难。“竞赛受新政限制,对选拔文、史、哲等方面的优异人才不太有利,此问题需要解决。”李剑萍说。

    实际上,自招的“疏”与“堵”,折射的是育人的困惑和焦虑。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赵立新表示:“要减少焦虑和浮躁。人生是一次长跑,不能因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而焦虑,这不利于他们成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