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7日 星期一
重庆:基础研究为产业升级提供源头活水

科技强国·基础研究

本报记者 雍 黎

    不开刀,不流血,从体外对体内做手术,实现无创治疗,这一人类的共同愿望已经实现。目前已有国内外2500余家医疗机构应用王智彪及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海扶刀”系列产品。从一个想法开始,30年如一日,坚持走原始创新之路,重庆的科研人员终于做到在聚焦超声无创医疗领域,中国“领跑”世界。

    这仅是重庆在基础研究工作上诞生的一项成果。通过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求,积极对接国家计划、多渠道争取投入、优化基础研究环境、完善基础研究计划体系、加强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创新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重庆不断地推动原始创新成果出现,也为当地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源泉”。

    接力支持 重庆无创治疗领跑世界

    “只有原始创新才能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王智彪说,原始创新不容易,但回首这30年的研发之路,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当他萌生出“超声能否用以治疗”的创新想法时就得到了市级科技部门的支持。

    1990年就得到了1万元基础研究基金。“我一下成了‘万元户’。”王智彪说,这一支持更坚定了他研究的信心。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给予了重点项目资金支持;1996年,科技部将其研究列为国家“九五”攻关重点项目,投入了200万元,地方科委给予了1∶1的配套资金支持;1997年,重庆市科委又给予了60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临床设备研发。

    在不断的支持下,该团队全球率先突破了聚焦超声外科(FUS)治疗肿瘤的关键核心技术;1999年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器械海扶刀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2005年通过欧盟CE认证。现在,重庆海扶医疗产品已出口20多个国家,拥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在聚焦超声无创医疗领域领跑世界。

    不过,王智彪的研究并没有停步。

    2011年由重庆医科大学牵头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球形聚焦集声系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6000万元的资助。该项目将着力开展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提高我国超声医学乃至声学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

    厚植土壤 基础研究成果显著

    “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出成果慢,但往往能产生重大原创性成果。”重庆市科技局人才处处长余国胜说,只有厚植基础研究培育的土壤,才能培育出重大成果的参天大树。

    2011年以来,重庆市财政基础研究经费共投入20270万元,占市财政科技经费总投入的3%。重庆市基础研究工作按照“十二五”科技规划制定的重点任务,加大财政投入,突出“顶天”目标,培育了人才队伍,也取得了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和技术发明。

    “2011年我被评为重庆市杰青,获得了60万元的经费支持。”重庆理工大学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小康教授心怀感激地说,这对于他研究的精密位移检测技术“纳米时栅”是一个重要的支持。

    作为高端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纳米时栅”是一种“通过等效空间域运动来建立空间位移和时间基准之间的关系,利用测量基准的时空变换来实现以时间测量空间”的超高精度超高分辨力的位移传感器,是刘小康坚持研究十几年取得的一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目前已经与广州数控合作,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经上市,实现了我国在精密位移检测技术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余国胜表示,随着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重庆市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的能力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成果显著。在信息、农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等领域的基础研究解决了一批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在家蚕基因、转基因棉花、鱼类发育、球形聚焦集声系统、镁合金材料、时栅精密位移传感器等多个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加大投入 基础研究有“底气”

    做好基础研究,投入必不可少。2018年9月,重庆市科技局印发了《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面向科技前沿,聚焦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问题,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军介绍,《办法》有“两突出、两探索、一优化”五大特点。包括突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才培养功能、突出解决重点产业领域基础科学问题和培育重点领域重大原创成果、探索变革性和颠覆性创新研究、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和稳定支持方式、“减、放、导、信”上着力优化发展机制和环境。

    《办法》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含先锋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等5类项目。资助金额至少都有10万元,其中创新群体项目资助强度达到了每项200万元。

    针对基础研究周期长、结果难以预期的特点,《办法》还规定,在传统竞争立项定额资助的基础上,赋予科研人员自主权,能根据项目需要组建团队、技术路线决策等。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探索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联合资助模式,建立优势领域基础研究持续稳定支持机制,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助机制,为基础研究打好基础,支持加快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问题突破。”余国胜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