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
受访者供图 |
不久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的甘薯新品种“济薯26”创造了一项新纪录:通过将品种生产经营权分区域许可授权给国内的5家农业企业实施,该品种实现了400万元的“转会费”,从而成为国内转化金额最高的甘薯品种。
但对“济薯26”育成人、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王庆美来说,这并不是唯一的“中国纪录”。
半年前,她带领团队育成了“济薯25”新品种,并以100万元的价格将独占实施权转让给中国最大的甘薯食品加工企业——泗水利丰食品公司,这一价格也刷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薯新品种独家转让费用之最。这意味着在短短半年间,从“济薯25”到“济薯26”,王庆美团队的甘薯新品种频频刷新国内甘薯界“转会”纪录。
独一无二,没理由不火
专注于将甘薯“吃干榨尽”,深度产业化的福建紫心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梁承旺不远千里来到济南,拿下了“济薯26”的品种生产经营权。
与他一同分享“济薯26”生产经营权的,还有山东青岛春天味道农业公司、河北石家庄慧谷农科公司、河南华薯农科公司、辽宁葫芦岛市南票区分享绿色生态农业公司等其他4家企业。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他们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表达出对这个品种的偏爱。
“我们比较了国内外的甘薯品种,这个品种品性最好,加工出来口感香甜,是独一无二的适合深加工的品种。”梁承旺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而辽宁葫芦岛分享绿色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常宇逍也深有同感,“不是我们会卖地瓜,而是这个品种满足了生产者高产、高效和消费者营养、健康的需求,没理由不火。”
新品种受追捧是企业反复考察、考验的结果。对王庆美研究员来说,她的作品能经受考验,源于自己对一线市场的近距离感知。
“我有一帮企业家朋友,”王庆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经常交流合作,我深知他们需要什么,以及我们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品种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记者了解到,梁承旺跟王庆美是多年好友,他时常向后者抱怨市场上甘薯品种的诸多不足之处,在后者的科研立项、攻关过程中,这些不足成为课题,被钻研,被攻克。“济薯26”的横空出世,让这些“痛点”迎刃而解。
因为克服了不耐储存、口感欠佳等传统甘薯缺点,“济薯26”以品质好、“冰糖芯”、耐贮存等优势迅速成为板栗味鲜食甘薯市场的主打品种;同时,因为其淀粉、果胶、可溶性糖含量、出成率等指标非常适合零添加甘薯脯的加工,也使得“济薯26”问世以后迅速得到企业青睐。
这种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与半年前卖出天价的“济薯25”如出一辙。“济薯25”是王庆美团队历时10年研发而成,而成果受让方利丰食品对此品种已经跟踪了近5年。利丰食品生产基地负责人石循生向记者坦陈:“用‘济薯25’加工粉条比其他品种产出率高,而且粉条透亮、不断条,口感好。”
可以说,科学家与企业家交朋友,将田间的难题当作科研课题,是王庆美的新品种屡屡卖出高价的法宝之一。
物超所值,100万不贵
“销售端”的火爆也延伸到“种植端”。
来自山东邹城的“地瓜大王”张丙伸今年销售了大约1.5万吨的“济薯26”,往北卖到吉林、内蒙古,往南卖到福建、广西,地头收购价一度高达每斤9毛钱。记者了解到,该品种在山东省以及河北、河南、辽宁等省份年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仅邹城张庄镇和城前镇“济薯26”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0万亩,占当地甘薯种植面积的90%,种植户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黄金瓜”。
对于“地瓜大王”张丙伸,王庆美也是熟悉的。作为朋友,张丙伸没少向王庆美讨教,这也成就了张丙伸成为远近闻名的“地瓜大王”。
跟企业家交朋友,感知市场“痛点”,让科学家的科研课题有了出发点;而与种植户交朋友,规范种植链条,可确保新成果“不打折扣”地落地、开花、结果;而助攻新品种产业化,确保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完整。然而,在王庆美看来,这个看似完整的转化链条还不完善。
王庆美和她的团队一直在查缺补漏。
农作物新品种权转让不是新事物,但相对于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品种转让,像甘薯这样的小作物转让难,价格低。在外界看来,不论是“济薯25”的100万元“买断价”,还是“济薯26”的400万元“转会费”,都是想象不到的天价。
新品种贵不贵,市场说了算。“100万的价格很合算,不贵。”利丰食品生产基地负责人石循生显然认为自己捡了一个颇具性价比的宝贝,他觉得“绝对值这个价”。
实际上,在看得见的支持之外,“绝对值这个价”包含的内容还有很多。
成果转化不是“一锤子买卖”。在石循生看来,长期以来,山东农科院甘薯团队以高超的技术为农业企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他们在种薯、种苗繁殖,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原料安全贮藏技术等方面,为我们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成果转化创造“天价”背后,是科研团队对企业无微不至的“天价服务”,也是科研团队完善转化链的不断努力。
珠联璧合,“薯王”频现
“天价”不贵,科学家、种植户、企业家三方都是受益者。
以“济薯25”为例,王庆美解释,天价甘薯身上贴着三个“标签”:第一,这个品种是连续三年的中国甘薯高产竞赛冠军,一般甘薯亩产薯干1700斤左右,但“济薯25”亩产薯干高达3000斤,是前者的近两倍;第二,它解决了高产与优质的矛盾,一般高产甘薯,淀粉含量相对较低,但“济薯25”打破了这一“定律”,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它做成的粉条不需要像其他手工制作的粉条一样添加明矾;第三,这个品种抗根腐、抗旱、耐贫瘠能力突出,农民种植省肥、省工、省钱。
对农业科研人来说,追求高产是永恒的主题,粮食高产能让“中国人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科学家们非常看中天价甘薯的第一个“标签”;对农业企业来说,适合深加工,产品兼具营养健康,才会受到市场欢迎,他们当然看好第二个“标签”;省时、省力还能赚钱,第三个“标签”成为农民的最爱。
在成果转化签约现场,众多企业家、种植户围着农业科学家交流的一幕让人印象深刻,王庆美对此深怀感激,“他们信任我们,将未来托付给了我们,万万不能辜负他们。”这句话让人理解了“薯王”频现,源于产种研三方的信任和默契。
身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甘薯团队学术带头人的王庆美重任在肩,众多国家级、省级成果已经播种在田野里,并持续带来高产出、高效益,事实和实力已经获得了同行和市场的认可。
山东是我国甘薯主产区之一,单产居全国首位。在山东省甘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张立明看来,山东甘薯产业的发展既要依靠品种的突破,更需要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我们将甘薯新品种转让给龙头企业开发,打造了‘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一条龙模式,通过育种、种薯种苗繁育到规模化生产、加工全产业链的质量管控,实现甘薯从品种到产品的完美变身,为甘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出成功的模式。”
“产种研”是利益共同体,也是“薯王”频出的幕后操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