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协同创新:迎战“关键之年”
崔 爽
首个京冀联合实验室落户河北长城汽车
推动天津双创能力提升
推动雄安新区水城共融绿色发展
河北沽源县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治理效果图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河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马宇骏共同赴天津市学习考察,与天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戴永康座谈交流,并首次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为下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做好顶层谋划工作。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4年多来,三地立足资源共享,深化合作,2015年设立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专项资金已累计投入科技经费近1.6亿元,支持科技项目60项,带动社会匹配投入2亿元,协同创新成果丰硕。

    上下合力

    加强顶层谋划,落地开花结果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顶层设计具有方向性引领作用。北京市科委将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列为推动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建设重点任务,提出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促进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三方面工作,“月滚动、季督查、年评估”,抓好工作推动和督查落实。

    为更好地把工作落到实处,北京市科委在2015年9月印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2015—2017年)》,明确提出完善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三个机制,建设创新资源、创新攻关、创新成果三个平台,实施高端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提升、生态安全、服务民生四个工程。为如何提升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形成区域协同创新全新格局指明道路。

    4年多的区域创新成绩单是最有力证明,尤其是在重点区域建设方面,协同创新助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创新发展,成果有目共睹:

    在推动雄安新区建设方面,围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升级等需求,发挥北京科技研发优势,促进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支持张(张家口)承(承德)生态功能区建设方面,围绕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积极推动首都现代农业成果转化,形成有力科技支撑。

    在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方面,围绕生态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推动首都创新联盟整合京津创新资源,完善产业链条。

    在支持京(北京)保(保定)石(石家庄)产业带发展方面,围绕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发展,推动首都检验检测资源辐射引领,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既有提纲挈领的顶层设计,又有切实可行的落地方案,两翼有力,京津冀正在区域创新的土地上携手腾飞。

    搭台唱戏

    汇聚创新要素,推动共享共用

    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在基础研究方面,三地持续推动深化合作。在三地科技主管部门共同签署《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2014—2017)》基础上,共同出资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率先打破管理机制条块分割,实现科技项目跨区域协同。近3年来,已在“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资助项目48项,部分成果已实现初步应用。

    今年8月,三地再次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的合作协议(2018年—2020年)》,启动新一轮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和协同机制。同时,连续举办“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促进三地青年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加强彼此合作,促进科技人才快速成长。

    为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券在京津冀区域相互衔接、统筹使用,三地组织召开创新券对接会,就京津冀创新券支持范围、资金来源、科技资源的确定、创新券资金的兑现等方面达成了共识。2018年7月签订《京津冀创新券合作协议》,并启动创新券共享互认工作。

    在平台共建方面,积极推动京冀联合实验室建设。今年6月,北京市科委与河北省科技厅细化签署《关于支持建设“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节能与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文件》,支持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河北汽车制造领军企业联合建立首个京冀联合实验室,探索合作模式创新,争取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科技示范区建成国家级平台,构筑面向整个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推动北京优客工场、创业公社、东方嘉诚等众创空间将成熟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带到天津等措施,北京双创模式进一步被推广到天津,京津“双创”同频共振,形成创新创业良好局面。

    此外,围绕共同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三地积极促进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如围绕区域大气治理问题,开展三地联防联控示范,组织三地16家科研单位共同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围绕区域医疗水平改善需求,推动北京医疗卫生领域成果在津冀应用,京张地区远程卒中协同救治体系已经建立,北京宣武医院已与张家口第二医院等3家医院进入实质性合作;围绕脱贫攻关问题,积极开展科技扶贫与对口帮扶,以科技产业和科技智力扶贫为先导,精准施策,带动技术、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共同发展。

    盘活全局

    细化区域分工,加速跨区域转化

    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状况、产业优势、创新重点各有侧重,为了盘活整盘大棋,三地进一步深化细化区域分工与布局,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

    围绕钢铁产业节能减排需求,成立“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联盟形成区域布局合理、分工协作、协同创新的产业链条,并组建“京津冀钢铁联盟(迁安)协同创新研究院”,推进迁安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与转型升级科技示范区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对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目前,已在迁安建成“京津冀钢铁行业分析检测及技术服务平台”,开展72项检测业务,推动6项先进技术落地转化。

    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立“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创新联盟”。首批成员单位65家,并推动联盟成员在京津冀区域优化分工布局,全面跟踪京津冀三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及前沿技术,促进三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合作,推动三地资源共享及互联互通,推动三地产业联动及合作创新,加强三地示范应用。

    推动北京高校成果落地河北,支持清华大学(固安)中试孵化基地建设。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在该基地建立“先进金属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并将基于多孔铜微通道材料CPU散热器作为首批中试项目,相关散热产品已通过测试,并列入大唐电信5G通信射频模块,军民融合相关领域散热解决方案。

    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加大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力度。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能源环保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京津冀地区具有较高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通过对跨区域成果转移转化的有力推动,成果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技术交易实现快速增长:2014年—2017年,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共计552.8亿元,年均增速到达30%以上。其中,2017年达到203.5亿元,同比增长31.5%。

    关键之年

    落实重点任务,助推共同体建设

    明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中期目标的关键之年,北京市科委将继续以“6个持续”为工作抓手,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持续促进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深入分析成果跨区域转化的问题和难点,精准施策。

    持续推动创新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对协同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

    持续开展一批以应用和市场为导向的科研项目,围绕津冀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具体需求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持续推动对口支援,以科技产业扶贫和科技智力扶贫为先导,确保脱贫取得实效。

    持续加强重点区域建设,紧紧抓好雄安新区、京保石产业带、廊坊北三县、张承生态功能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天津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重点区域建设,推动北京创新资源布局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

    持续加大京津冀区域重大疾病联合攻关,围绕区域医疗水平改善需求,推动北京医疗卫生领域成果在津冀应用,建立远程协同救治体系,促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过去4年,北京市科委以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为核心,有力地抓好顶层谋划设计、建立工作落实机制,推动一批政策举措、项目任务落地实施,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放眼未来,北京市科委会继续把握关键之年的机遇,敢挑重担、攻坚克难,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正蹄疾步稳、踏步向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