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天庆在办公室赵崇然摄 |
周一有约
“此处推导和验算应该……”12月5日,暖阳洒在陆军装甲兵学院教授常天庆的办公桌上,他正专注地修改学生杨博的毕业论文。翻看着具体的修改建议,还有被纠正的错别字,杨博再次感受到了导师的细心和“严苛”。
前不久,陆军首届十大标兵提名名单公布,常天庆名列其中。
“我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离实战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科技兴军,任重道远。”面对采访,这位坦克火控系统、装备维修保障研究领域专家如是说。
坚持不懈,研制装备“体检”系统十二载
“只有将技术转化为战斗力,装甲装备才有生命力。”这是常天庆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曾几何时,我军装甲装备“体检”一度靠的是机械弹簧秤测力、粗略推算等土办法,不仅复杂费时、效率低,还经常出现“误诊”,极不可靠。“测得不准、修得不快,就没有战斗力。”常天庆说,为解决这一“痛点”,他决心研制出一站式装备检测系统。
2005年,他牵头申报了“装甲装备保障测试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该课题涵盖坦克、步兵战车等4类30余种型号装甲装备,而在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这是部队急需的保障设备,难度再大也要顶上去。”常天庆毅然带领38人的项目组向装备保障的“高峰”挺进。
常天庆常说:“接地气的成果,才是打仗最需要的。”立项之初,为尽快掌握情况、了解需求,常天庆带队几乎跑遍了当时所有的装甲部队,整天泡在试验场。“白天忙于研制和试验,晚上还要加班,后半夜睡觉十几个人就挤在试验部队的大通铺上。”回忆起起步阶段的艰辛,常天庆显得有些激动。
12年持续攻关,数万次实验,团队最终顺利完成该项目,相关成果被推广至全军数十个装甲装备中继级修理和训练机构、旅团,在6种新研装备中得到了应用。同时,这一成果荣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常天庆正带队将基层级维修测试设备不断向小型化、便捷化方向推进。“基于AR和可穿戴技术的维修检测设备研究目前进展顺利,明年就可以结题了,应用前景预计非常好。”常天庆说。
装甲装备维修保障技术研究仅是常天庆参与的众多科研项目之一。由他牵头研制的装甲车辆嵌入式模拟训练系统,将舱式模拟器的功能嵌入到实装,可在实装上开展射击模拟训练,无需实弹射击,就可对乘员操作水平进行全面评判,填补了相关训练手段的空白。
追求极致,“必须把一件事做完美”
“没办法,我有一点强迫症,必须把一件事做完美。”从教30多年的常天庆说,“我常跟学生讲,要把事情做到极致,拼到无能为力。”
提到常天庆的育人方法,他的学生纷纷“吐槽”,跟了导师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时常感觉“喘不过气来”。不过,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他先后培养出50余名硕博毕业生。
提到常天庆的强迫症,他的学生张雷深有感触。张雷说,每当课题遇阻,常天庆就会抓住问题不放,组织团队成员反复探讨,“火药味”十足,争吵到深夜都是家常便饭。
“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工,不对自己狠一点,不逼自己一把,就难有成果。这就是我的强迫症。”常天庆说。
心向战场,研为战的理念融入血液
“心向战场,攻坚克难,就会有不竭的动力!”在常天庆心中,研为战的理念已融入血液。
这些日子里,闲不下来的常天庆站在“坦克自主火力打击系统”原理实验样机前,眉头紧锁。“10年前,我们就开始研究这个系统,虽在一些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还有很多硬骨头没啃下。我们要继续深钻细研,把智能化水平再往前推进一步,实现自主打击,使无人自主战斗车辆早日达到实战化要求。”他说。
近年来,常天庆先后主持完成50余项军队级重点科研任务,多项成果得到推广。他带队研制出首套坦克自主火力打击系统,为我军无人作战平台及新型坦克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撑;由他负责的“装甲装备保障测试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推动了装甲装备保障模式变革……他个人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2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虽已年过半百,但常天庆还是干劲冲天,每天忙得像飞速旋转的陀螺。他办公室的一角竖放着一个黑色行李箱,上面叠放着一套迷彩服,“放在显眼处方便下部队时穿”。
“为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指挥人才,我就不能放缓攀登‘高峰’的脚步。我将继续行进在提高装甲装备智能化作战水平的道路上,并为之不懈奋斗。”常天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