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7日 星期五
胡国华:我申请了新中国0001号专利
本报记者 崔 爽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见证

    这个故事胡国华已经讲过上百遍。但当他站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厅里,背靠33年前拿到专利那天的照片,挨着摆放0001号专利证书的展柜,他还是激动异常。

    “我是42年的马!”外表很难看出胡国华已经70多岁,他说话带点儿江苏口音,圆脸,戴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不只是第一个专利,第二个专利也是我的!”

    那是1985年3月29日,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的胡国华正在航天工业部207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工作。当天他去专利局资料室查资料,偶然听说4月1日开始接受专利申请,地址在位于北京西郊黄亭子的中国专利局大楼。“我赶紧跑去那里,一看专利局外面有个平房还在铺地,连木头门框都没有,里面的人说三天之后可以申请。”

    听者有意,当时的北京已经聚集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想要申请专利的人,胡国华想当第一号。他灵机一动找了个牌子,上写“申请专利在此排队,第一名航天工业部207所”,挂在平房门口。之后的申请人顺理成章地排在了胡国华后面。

    三天后的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实施。早上八点,胡国华在专利局现场二三百位申请人、工作人员、中外记者的关注中第一个提交了专利申请,得到专利号。并在半年后的12月26日拿到专利证书。

    据胡国华说,其实在他把排队的牌子挂在专利局门口时,除了脑中的一个发明想法,还一无所有。之后三天,他准备了说明书、说明书摘要、权利要求书等各项材料。

    这个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是“可变光学空间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装置”,胡国华介绍说,“这个装置可以把卫星拍的地面复杂图像的黑白胶片转为某种假彩色图像,从而可以看到更多信息”。“当时计算机图像处理还刚开始研究,因此我这种光学处理办法也成了一个途径。符合了专利技术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三要素,得以被授权。”胡国华说。

    “不是说牌子上的字是‘第一名胡国华’吗?”听到记者的疑问,胡国华连连摆手说:“那可不行!必须写单位,不能突出个人,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在胡国华的回忆中,那时技术公有、共享,任何人只要开一个介绍信说明身份,就能将别人多年研究的成果瞬间学到手。

    “但改革开放给科研人员‘松了绑’,专利法出台又前所未有地肯定了知识的价值。”胡国华说,“专利可以保护你的发明创造不被侵犯,产生的价值和成就都和你有关。人人都能正大光明地挣钱,社会变样了。”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中国2017年度共申请了138万项专利,继续位列全球首位。历史翻开了新篇。

    看见有人讲解,经过的参观者偶尔好奇探头问“这是谁啊”,得知站着的这个人就是“历史照片”上的年轻小伙儿本人,现场偶有惊呼声。无论面对记者还是参观者,胡国华都一遍遍耐心地讲,讲他申请到第一件专利的往事,讲那个技术开始获得尊严和保护的故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