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近日,泰东高速黄河大桥主塔全部封顶、运宝黄河大桥项目顺利通过交工验收、禹门口黄河大桥西引桥完成“空中转体”……为了方便两岸交通,我们在黄河上架起了许许多多的桥。但在黄河上有这样一座古老的桥——蒲津浮桥,它的桥身虽在岁月的长河中灰飞烟灭,但却留下了几个传世之宝——1200多年前的黄河铁牛。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岸边,这4尊铸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的铁牛,连同赶牛的4位铁人成了当地一景,也留下了不解之谜。
中国最有分量的国宝
如今,4尊铁牛雄风依旧,身长3米有余,身高从1.5米到1.7米不等。一号、二号铁牛均重55吨,是比较轻的两尊;三号铁牛重75吨;四号铁牛是一只小牛犊,却是4只牛中最重的一只,足有78吨。
每只铁牛边上还有一位牵牛的铁人。他们身高1.9米,而且其中有3个是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样貌。一号铁人个子高、鼻子大,是明显的回鹘人;二号铁人头戴束帽,体型剽悍,是突厥人;三号铁人头上梳着小辫子,是西域的吐蕃人,也就是现在的西藏人;四号铁人是汉人,他的衣服也最有意思,看上去就是个大翻领,非常像今天的西服。
“据史料称,原有8尊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东西两岸,将铁索拴系其身,连接舟船,便建起了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大浮桥——蒲津浮桥,该桥也是沟通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这4尊铁牛就是其中的4只。”曾任蒲津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10年的现山西永济市文联主席杨孟冬说。
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这座桥500年间一直在使用。金元之际,浮桥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至清代黄河改道,蒲津渡废弃。20世纪40年代,因三门峡水库蓄洪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直到1988年,才重见天日。
铁牛铸造工艺成谜
蒲津渡遗址发掘的铁牛、铁人等铁质文物,将冶金、铸造、雕塑工艺融为一体,将技术同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是历史最早、工艺水平最高、造型最优美的铸铁文物,在国内外都极为罕见。
那么这些铁牛、铁人是如何铸造的呢?
北京科技大学通过对铁牛进行金相分析和硫印试验,初步得出结论:大铁牛属于冶铁浑铸的产物,铁质成分含锡量高,含硫量低,判断当是木炭融铁聚流而成。
杨孟冬说:“当时为铸造这几尊铁牛,光铁就用了160多万斤,这是什么概念?用掉了当时全国产铁量的五分之四。”
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等多位专家对大铁牛进行了现场考察。他们推断,大铁牛采用的是失蜡法群炉铸造:即先用蜡把牛的模型做好,在其表面涂上一层胶泥,自然阴干后,用文火加热,蜡模融化,形成牛形空心模具。当时还没有大型高炉,黄河岸边汇集了100多个熔炉同时炼铁,铁液通过导槽浇灌进入模具,现场浇铸,一次成形。可以想象,当时黄河河滩上人声鼎沸、烟尘滚滚、铁水奔流的场面是何等壮观。
虽然科学家对大铁牛的铸造过程有了一些推测,但我们始终无法确切了解到,在公元8世纪,先祖们究竟是如何创造这一世界奇迹的。100多铁炉同时炼铁,需要多大场地,多少人工;多长的导槽既能保证铁液输送,又能保证其不会在输送过程中凝结;浇注铁液时如何保证模型不被融化或破漏……关于铁牛的铸造流程以及技术,今人依旧充满幻想,仍在试图予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