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见证
本报记者 刘园园
“我喜欢爬香山,山上人少时,还会钻进树林里吼一嗓子。”年逾七旬的郭传杰说,他和香山是有感情的。
这种感情部分源于在香山召开的一个会议——香山科学会议。
在当今中国的科技会议中,香山科学会议是个与众不同的品牌。它历史久,迄今已举办20多年、600多次;层次高,每次都由各领域知名科学家担任主席;更值一提的是,它是“吵”出来的,特别倡导学术平等、百家争鸣,有着开放、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1993年4月,第5次香山科学会议正式向社会推出。从相关资料中科技日报记者发现,第1次香山科学会议的执行主席是后来担任过中科院党组副书记的郭传杰。为了追根朔源,记者专程采访了郭传杰,请他讲讲那段历史。
从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
“上世纪90年代初,科研经费极其紧张。”郭传杰说,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尤其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
当时正值“八五”计划初期,郭传杰时任中科院计划局副局长,前瞻并谋划“九五”时期乃至21世纪初的科学发展趋势和重点,是他和同事们的职责。
在此背景下,1992年7月中科院计划局和政策局一起策划,邀请十几位思想活跃的中青年科学家,在8日、9日到香山饭店开会。
“他们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有基础科学,也有高技术领域的。除白以龙是院士外,其他都不是。不过,他们现在基本都是了。”郭传杰笑道。
那次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初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要求大家只谈未来,别讲已经干了什么。会议室不大,椅子摆成一圈,希望开成头脑风暴式的会。
然而,会议开始后冷场好久,大家都不知咋谈。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一时找不到话题切入点。更重要的是,谁也没开过这样的会。
“这叫我们怎么谈呢!”有人抱怨说。
作为会议主持人,郭传杰仍试着鼓气:“这次会议像‘无标题音乐’,大家放开谈。有一点我们都认同,未来的新生长点,多数应该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
半天过去,大家还是没找着北。
“下午,终于有人开始放炮,气氛一下子热了起来,思想的火花一经点燃,就成燎原之势。十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发言,甚至开始相互争辩。”郭传杰说。
晚饭后,大家穿着短袖短裤三三两两地上山,一边爬山一边继续争论,有的讨论到晚上十一二点才下山睡觉。
一直这样办下去
第二天,会议很有成效。许多人表示,这种会议有意思,应该常开。
刚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惠永正即兴介绍了他曾参加过的美国戈登会议的情况。郭传杰坦承,为准备“九五”规划,他们原本也打算多次开这样的会。趁这次机会,定个名称、变成常设会议也好。
大家一起出主意,想了好多名字,如“香山俱乐部”“香山会议”等,最后确定叫“香山科学会议”。
名字有了,还要确定会议的宗旨、规则等。于是原计划两天的会议,临时决定延长半天,专题讨论:要变成一个常设会议,得做哪些准备?
这次会议过后,紧接着下半年又开了3次,分别请学术秘书张焘和潘钏主持,既谈科学前沿问题,又研讨会议如何组织。
到这年年末,经过4次会议的筹备,香山科学会议的宗旨、原则、组织机制等基本成形,还设计了会议LOGO,同香山饭店也签了长期协议。接着与国家科委商定,拟在1993年春天向社会正式推出。
1993年初,郭传杰因工作岗位变动,香山科学会议的工作由张焘负责。不过,说起会议的宗旨,他至今记忆犹新。
一是要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为此,还做了硬性规定,比如会议不设主席台,参会者一律不讲行政级别,不论年资高低,均可畅所欲言。可以激辩,但不能戴帽子、纠辫子、打棍子。
二是要促进学科间交叉,促进创造性思维。
三是要以前瞻未来发展趋势、探索科学前沿为主,少说过去的成就,少交流正在做的工作。
1993年4月,在国家科委和中科院的领导和支持下,香山科学会议正式向社会推出,成为我国科学界的一个常设学术会议。
科学家珍惜这种氛围
如今,香山科学会议已走过26个年头,先后得到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原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的支持。
会议的主要主题为各前沿科学领域和新的方向,成为我国科技界讨论科学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的著名平台。同时,它在倡导学术平等,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弘扬开放、竞争、合作的科学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独特风格。
“这么多年,香山科学会议有变化吗?”记者问。郭传杰说:“有变,也有不变。”
变化的是,会议得到的支持更多,社会反响更大,每年举办的次数多了,每次参会人数也多了,研讨主题更深入,与国家科技战略需求结合较紧,会议的组织规则也越来越完善。不变的是,初创时确定的核心宗旨、原则,一直坚持如初。
记者又问,香山科学会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最根本的是,它的宗旨和原则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体现了科学精神。这种精神今天还较稀缺,但符合科技界的基本价值取向,科学家们很珍惜,都愿意坚守。正如中科院老院长周光召曾在第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所说,愿它长命百岁。”郭传杰回答说。